您的当前位置:

冲河南城子、北城子古城

冲河南城子、北城子古城属辽、金时期城址。位于五常县东南73公里冲河镇附近。北城子古城在冲河镇东南2公里,与冲河镇隔河相望。南城子在北城子南4公里,两城南北遥相呼应。俗称为南、北城子。

古城地处张广才岭西麓的山间沟谷盆地中,地理座标为东经129°44′、北纬44°40。盆地周围群山环抱,南有七峰砬子、九十五顶子山为屏,西有小西山,北有马鞍山、小北山为障,牤牛(又称漠泥)河,由南绕南城子、北城子西侧,沿小西山山脚下向北流淌。后与冲河会合,流到营城子附近注入拉林河,成为拉林河的主要源流之一。两河在南、北两座古城的南、北、西三面萦绕而过,构成一道天然的护城河。

19世纪30年代,旅哈俄籍考古学者B·B·包诺索夫曾对两座古城进行考察。1980年秋,省考古队会同五常县文物工作者调查了南、北城子古城。1981年松花江地区文管站进行文物普查时,又对两城作了复查。

北城子古城,北面紧临冲河南岸约400米,隔河与镇所在地相望;西濒牤牛河,东西为沼泽和洼地,南面是一片平川地带。五常至向阳间的公路,经由北城子的北、南门,穿城而过。

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方向。城周长2534米。东、西两墙长752米、南墙长530米、北墙长550米。墙现存高1.3—2米、墙基底宽10—12米、顶宽2.5—3米。墙为夯土板筑,夯层清晰,夯层厚16—20厘米。城设瓮门4个,均居各墙中部,门宽10米。南、东两墙瓮城址痕迹犹存。现有马面8个,每面墙2个。四隅设角楼。除西墙大部被民房占压毁损无存外,其余三面完好。城外有护城壕1道,已夷平为耕地。城内出土有铁犁、铧,三足铁锅和轮制灰陶残片等。在城西部与牤牛河之间约0.5公里处,有一突起于周围地表的土台基,东西长46米,南北宽18米,相传为“点将台”。

南城子古城平面亦呈长方形,南北向。周长2800米。南北墙长800米、东西墙长600米。墙高为3—4米、墙基底宽10—12米、顶宽2.5—3米,夯土板筑,夯层可辨,每层厚约10厘米。除东、北两面墙保存较好外,南、西两墙已被公路和民房占压无存。民房建在城内南半部,北半部辟为耕地。城内地势呈南低北高漫坡状。城设门4个,各居四面墙的中部,门外筑瓮城,东、西、南三面早已毁损无存,仅北墙的瓮城址尚存。瓮城东西长27米、南北宽11米,墙高4米,瓮门址宽8米。城墙附筑马面8个,4墙各设2个。城四角筑角楼。城外掘护城壕1道,残迹尚在。城外西北200米处,亦有1座黄土高台基址,南北长50米、东西宽7.8米(残长),相传也为“点将台”。这处土台基址已被砖厂取土烧砖掘掉大部。

古城内地面散布有轮制灰陶器物口沿残片,器形多为卷沿的壶、罐、瓮等。城中出土有铁犁、铧、箭头和铜钱等。

南、北两座古城的建筑形制、特点完全相同,其规模相当于猛安驻屯城址。有人考证这一带可能为金代“冷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