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新城属清代城址。位于宁安县城所在地。始建于1666年(清康熙五年)。当时宁古塔将军从原治所“旧城”(今海林县旧街古城)向东南迁移25公里至牡丹江中游左岸(今宁安县城)建“新城”,称为“宁古塔新城”。
新城地处牡丹江流域山间盆地,周围环山,牡丹江从古城南面由西向东流过。此地土质肥沃,物产富庶,交通便利。据《宁古塔纪略》记载:“有木城两重,系国朝初年新迁。去旧城六十余里。内城周二里许,只有东、西、南三门,其北因有将军衙署,故不设门。内城中惟容将军护从及守门兵丁,余悉居外城。(外城)周八里,共四门,南门临江,汉人各居东西两门之外。……城内有东西大街,人于此开店贸易,从此人烟稠密,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卷上。)”
据《柳边纪略》卷一载:“宁古塔四面皆山,虎儿哈河(今牡丹江)绕其前。木城周二里半,东西南各一门。外为土城,周十里,四面有门,今皆圮……”(杨宾:《柳边纪略》卷上。)。
又据《吉林通志》载:“宁古塔驻防城,康熙五年十二月工部议准,宁古塔所有旧城是桅木隔石筑造,年久颓坍,应酌量本处派夫照旧城修理。因自旧城迁此,将军巴海监造。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二丈余,周二里半。门三,东曰得胜,西曰望阙,南曰迎熏。城外边墙周十里,四面有门。南濒瑚尔哈河”。(《吉林通志》卷二十四(舆地志)十二《城池》。)于城西约1公里牡丹江北岸江崖中部曾建观音阁1座,俗称西阁,现已无存。由此再向西北约300米处为清初建造1座石桥又称“大石桥”(参见“大石桥”条)。出古城西门沿牡丹江北岸西行约3公里,此段江岸为岩石构成,俗称:“十里长江”。《宁古塔纪略》记:“西门外三里许有石壁临江,长十五里,高数干仞,名鸡林哈答,古木苍松,横生倒插;白梨红杏,参差掩映。”牡丹江南岸月牙河口有原任宁古塔副都统、后为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家族墓地(参见“萨布素将军家族墓地”条)。
宁古塔新城数百年间几经变迁,内城中清代的建筑大部分无存,已被现代楼房所代替。惟有一条东西大街是建城当时的街道,原路面是松木楞方所铺,早已被埋入地下(注:宁安县于70年代初,修“战备”工程时,在东西大街路基下挖出很多松木楞方,出土时均是平铺在原地面上)。大街东、西两端建有牌楼,今已无存。
宁古塔将军驻地和治所先后历经三地,即“旧城”(今海林县旧街乡古城村)、“新城”(今宁安县城所在地)、“吉林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它是清政府设在盛京(今沈阳市)以北的管辖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迁往吉林乌喇,但仍沿用“宁古塔将军”的旧称。到1757年(清乾隆四十六年)按驻地名称而更名为“镇守吉林乌喇等处将军”。
自民国初年至今该城为宁安县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