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阿勒楚喀城

阿勒楚喀城属清代城址。位于阿城所在地(即今阿城县城)。始建于1729年(清雍正七年)为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治所。

阿勒楚喀城因阿什河而得名(阿什河,金代称按出虎水,清代称阿勒楚喀)。《吉林通志》记载:“阿勒楚喀驻防城,旧城右靠土山,左傍阿什河。周二里,南北二门。雍正七年改建木城。周围七百四十五丈,高七尺,池深八尺,广一丈。乾隆四十年重修,四十八年改筑土城。”1868年(清同治七年)由副都统海英主持扩建旧城,在旧城的南、北、西三面向外拓宽,将原衙署城的街市均圈入城中。《吉林通志》记载:“筑土为墙,高一丈,周长十八华里。辟四门,东曰保安、西曰镇静、南曰承化、北曰平易。”因阿勒楚喀城地处要冲,商贾辐凑,居民日增,在同年又开了6个便门(东2门、西3门、南1门),于1870年(清同治十年)竣工。1872年(清同治十二年)6月6日,城中遭一场大火,房舍大部焚毁,幸存者不到1/5。1875年(清光绪元年),对被烧毁的副都统衙门、八旗官房及各城门址,又按原样恢复。其后城垣又经几十年的风雨剥蚀而大部坍塌颓圮,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由本城大小商铺集资再次维修。同年法国传教士在北门里建造天主堂1座。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英国传教士在西岗子建福音堂1座。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7月,该城被沙俄侵略军占领(俗称“跑毛子”),城池遭到严重破坏。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由副都统达桂主持重修。闭东西便门各一,共留8门。南北大街(即今之延川大街)长2.55公里,东西大街(即今解放大街)长1公里,城垣高8尺,外壕深6尺。在城内十字街北和老西门外各修地桥1座,四街公筑排水沟,城内积水皆可顺此流入阿什河。保安门外修石桥1座,桥南面有暖水泉(温泉)终年淙淙流水,承化门外修有2座石桥;平易门外筑1座大桥。城内建有3座牌楼,皆系阿勒楚喀、拉林、双城堡3城的“官绅”所立。

副都统衙署设在城内东部,内设大堂、二堂、串堂、印房、银库、左右两司,以及印务处、银库办事房、更房等房舍,共40余间。副都统住宅在衙署东侧,有通路相隔,共计官房35间。满义学在衙署西,税课司在十字街西。监狱在衙署右边,前有照壁1座。城内还设有3间查街办事房。公仓与义仓都建在城北门里,计有仓40余间,用以储备粮谷。城外有东西演武厅3间,前面建有抱厦1间,右边设有马趟(跑马场),以备副都统于春秋两季在此检阅八旗官兵操演骑射。八旗官房在南门外东侧,依南墙按顺序向东排列。该城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改制设为县。阿勒楚喀城几经历史沧桑,历次所修城池今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