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凝聚新时代前行动力”专题研讨会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在哈尔滨召开。会上,15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高论频出,聚焦传承龙江红色基因,热议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对提升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和宣传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现将会议发言摘要辑录于此,以飨读者。
NO.1 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对现实的启示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车霁虹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三大法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是全国最早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地区,在1933年就产生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而形成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一二六指示信),明确提出了实行“全民族反帝统一战线”政策,为战斗在东北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率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明了方向。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贯彻实施中,直接促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使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空前壮大,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深入发展,对坚持东北十四年抗战及最后取得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艰苦的十四年抗战打击和牵制了侵略者,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作用,而且培养和锻炼了大批熟悉统战工作的党员干部,投身到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中。统一战线工作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外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往,对内发展新的爱国统一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从而实现祖国统一,国家强盛。
NO.2 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研究一处处长 崔艳波
在抗战的14年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勇于担负起民族解放的重任,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领导者,最早发起抗战号召,提出中国人民大众采取武装抗日斗争的大方向。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及时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后相继发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为日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等数篇对满洲事变的宣言和告全国民众书。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东北地区地方党组织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缔造者。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后,东北党组织即着手对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反日联合军进行改编,到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建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东北抗日联军这一共同旗帜下,东北爱国民众站到一起,勠力同心,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为东北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是群众路线的践行者。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从创立改编起,就把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宣传发动群众,领导动员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作为首要任务。在14年里,东北抗联能够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战斗,就在于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许多群众为了部队的安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甚至有的全家遭到敌人屠杀。
NO.3 东北抗联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董一冰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对东北地区的人民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殖民统治。在这种奴役统治之下,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的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十四年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也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与其他作战部队相比,东北抗联抗战持久、孤悬敌后,不仅注重从军事、政治上打击敌人,更注重从文化上进行反抗。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地域性、民族性与群众性的东北抗联文化,并表现为传统的饮食及密营等物质文化形式、创作的报刊及歌曲等精神文化形式,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出的特定的文化产品,抗联战士能够运用前人智慧解决现实困难是极为不易的,他们所创造出的新的物质文化形式、精神文化形式凝聚着抗联人的心血,激励和鼓舞着抗联战士。东北抗联文化是中国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白山黑水之间用鲜血造就的革命成果。新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发扬光大东北抗联文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代育人的重要价值素材,也为新时代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遵循。
NO.4 论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研究二处处长 张洪兴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讲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总书记关于抗战精神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为此,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的伟大实践,是我们永远继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为加强对抗战精神的研究、学习和弘扬,作者对抗战精神的基本内涵、抗战精神的主要特征、抗战精神的重大贡献,抗战精神的历史地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中所孕育的抗战精神,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迅猛觉醒、促进了中国人民的空前团结、培养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意志、坚定了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铸造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智慧。铭记历史,是为了警示未来。战火硝烟虽早已散去,但维护和平事业任重道远。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NO.5 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铸魂育人机制与践行
黑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教授 綦岩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在不同时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化气质、坚贞信仰和优良品格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其合理内核,独立自主和艰苦奋斗是合理内核的两翼,理想信念、扎根群众、勇于担当、团结协作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四大支柱”。观念机制、制度机制、行为机制和物质机制构成精神逻辑外核,在知识与技能、民主与权威、公平与效率、自由与约束中践行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深入白山黑水密林沼泽,在冰天雪地中忍受饥饿,抵抗日本人最精锐的部队和最残忍的侵略行径长达十四年,内无补给外无支援独立苦战,山地游击战术灵活,联系群众全面抗战。东北抗联精神是指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东北抗联精神与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同为中国革命精神,引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北大荒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和“忘我拼搏、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无私奉献”铁人精神的形成。新时代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有利于增强民众对中华民族和东北地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构建多元、包容、和谐和共赢的精神铸魂育人新格局。
NO.6 新时代语境下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的新路径
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研究员 于永奎
党的十九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抗战史和革命精神研究指导理论随之出现重大变化,同时振兴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时代主题,形成了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的新时代语境。本文在新时代语境下对东北抗联精神研究已有成果进行了分段罗列和客观评价,指出了对东北抗联精神未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碎片化现象严重,以及历史逻辑、语言逻辑的时代局限性。并通过系统归纳习近平坚持唯物史观、人民立场的新时代抗战史、革命精神研究思想,依据新思想的立场、方向、导向、指导思想、原则、方法,得出全新具体有效的指导理论、研究方法,将东北抗联精神研究回归学术本位,吸收已有研究路径和成果的合理部分,立体研究东北抗联历史,形成理论体系,并基于全景参照系从全域视角规划历史史实、时代需求、史论融合的东北抗联精神研究方案,借鉴已经成型革命精神的研究凝练过程,尝试构建起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的新路径,最终达成在一定时期内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共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地凝练表述东北抗联精神。
NO.7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与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中共佳木斯市委史志研究室副主任 崔岩
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东北的白色恐怖和严酷环境下,中国共产党站在全民族抗战的最前沿,捍卫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反抗日本侵略,体现了共产党人勇立潮头、英勇顽强的战斗品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慷慨赴死的高尚情怀和钢铁般的意志。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发表宣言,站在时代前列,在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生死关头引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与抗日军民在一起,走上抗日前线,领导东北抗日军民的对日作战。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把对日作战推向新高潮。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教育,打造具有民族情怀和坚定信仰的抗日队伍,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舍生取义,涌现一批抗日英雄群体,体现出东北抗联的英雄本色。我们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是要深刻理解我们党的政治优势造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证明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我们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NO.8 东北抗日联军在解放东北中的历史贡献
中共黑河市委史志研究室副主任 卜凡意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难困苦岁月里,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长达14年之久的奋战,歼灭敌军18余万人,牵制日伪军70余万兵力,有效地阻止了日本关东军入关,为东北解放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纵观东北抗战和解放历史,东北抗日联军在解放东北中作出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野营厉兵为解放东北积蓄力量,侦察敌情为解放东北提供依据,重返战场为解放东北充当向导,特殊身份帮助建立人民政权四个方面。东北抗日联军在解放东北战斗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必将彪炳史册。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击外来侵略、赢得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斗争史。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铸就的“忠贞报国、勇赴国难,坚贞不屈、勇于献身,不畏艰苦、百折不挠,勇敢顽强、前仆后继,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展示,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永远值得我们去弘扬传承和发扬光大。
NO.9 论新时代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与抗疫精神相融合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中共齐齐哈尔史志研究室副研究馆员 张超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反抗外敌入侵的艰苦卓绝战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在14年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最惨烈、最艰苦、最令人动容的重要篇章,铸就了“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在与新冠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二者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抗疫精神是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抗疫精神需要大力弘扬抗联精神。让共产党员补足精神之钙的同时更加坚定党的领导和宗旨意识,更加坚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方向。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殷殷嘱托,应当在新时代把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与弘扬抗疫精神紧密融合起来,将不朽的伟大精神财富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从而在不同阶段焕发出东北抗联精神新的蓬勃生机。
NO.10 吉东和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形成及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
中共牡丹江市委史志研究室副调研员 陈学良
九一八后,中国共产党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的号召,东北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组建义勇军奋起抗日。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深入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赵尚志、负责军委工作的李兆麟以及毕业于黄埔军校的赵一曼都深入到吉东和北满地区,建立党领导的游击队,加强对义勇军的引导和改造,建立吉东和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吉东北满抗日根据地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吉东和北满抗日军民的具体实践和伟大创造,是吉东和北满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托。党组织建立的地方游击队和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形成,为根据地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根据地形成重要标志的抗日民主政权,在吉东和北满游击区内都不同程度地建立起来,体现了统一战线性质,对游击根据地抗日斗争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自卫武装;组织经济生活;促进群团工作;筹建军用设施;开展文化教育等工作。吉东和北满的根据地政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国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促进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教育了人民和培养了干部,最大限度的支援了抗战,为抗日斗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NO.11 学习周保中的人格魅力
中共七台河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教授 王春彬
周保中是东北抗联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东北抗联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他和他的战友们铸就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东北抗联精神。周保中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周保中在近五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白色恐怖的地下工作时期,还是在艰苦异常的战争年代,或是在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始终以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为己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周保中身上彰显的人格魅力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凝结着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这要求我们要学习周保中同志崇高坚定的政治信仰、一贯鲜明的组织原则,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激励我们要学习周保中同志慷慨赴难的报国情怀、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始终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攻坚克难、担当作为;警示我们要学习周保中同志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计名利的坦荡胸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个人修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NO.12 “时艰”中奋争的抗联女性:贯注个体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方志年鉴处副主任科员 宋春秀
东北抗日联军鼎盛时期大约有女兵七八百人,她们虽非战斗的主力,却以勤劳诚朴、隐忍坚韧的品格承担起“搞侦察、送情报、掩护伤员、搞炊事、缝制军装”等各项任务。抗联女兵以朝鲜族和汉族为主,兼有鄂伦春等北方少数民族,她们大多为农民出身,在抗日斗争中实现了个体从自发为亲人复仇到自觉为民族而战的生命承担。在法西斯的残暴侵略面前,抗联女性毅然拿起武器,戴着男权社会下父权、夫权的锁链,挣脱开个体命运的桎梏,怀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其劳动,以其才智,以其坚守,以其苦战,以其肉体、精神、生命和性别身份四重意义上的牺牲,在中国东北的沦陷之地上,与男性军人和爱国民众共同抵御外侮,书写下东北抗联的悲壮历史。抗联女兵在“时艰”中奋争,将个体生命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成长。回望2020年的“抗疫”之战,各行各业的中国女性工作者已然交出了阶段性的完美答卷。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高峰退去,防控常态化,复产复工、经济复苏成为首要欲求的国内形势,以及疫情引起的全球经济下滑、国际经贸往来受累、全球"抗疫"前景及大国间关系不甚明朗的国际时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时艰”之中的我们重温东北抗联精神,从载入史册的抗联将士和“隐于”历史的抗联女兵身上,或可汲取一种不绝的精神之力量,“凝心聚力、共克时艰”。
NO.13 深化东北抗联精神研究
原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赵俊清
我认为,一种精神成立与否,大概要包含七个层面:即历史层面,要有历史背景和历史渊源;业绩层面,要有功劳;贡献层面,要对社会、历史、文化起到推动作用;影响层面,要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要影响;意义层面,要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重大意义;认知层面,要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内涵层面,要准确反映出精神品质。
关于东北抗联史和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目前有一些方面还需要深入挖掘。一是关于党的领导。虽然,很多理论文章中体现,但是至今没有形成一部专著给予充分论述。二是游击战争在东北抗战中的作用。东北抗联战役的时间、地点、规模、敌我伤亡情况等等问题,掌握还不够全面,不够细致。三是统一战线问题。统一战线在东北抗联的实践斗争中到底运用得怎么样,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给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带来哪些启示等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四是根据地建设问题。在黑龙江,东北抗联到底有没有根据地,具体在什么地方,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五是援助东北抗联群众事迹的研究。东北抗联在与日伪军交战中,群众是怎样支持抗联的,对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调查研究还不够,资料掌握还不足。六是与苏联、朝鲜的关系问题。对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欠缺,没有专著。七是路线之争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涉猎。八是思想文化建设。东北抗联是否有思想文化建设,以前研究中忽视了这个问题,现在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九是东北抗联英烈事迹的研究。目前,对英烈事迹的研究相对已经比较深入,但对个别英烈及英烈的个别事迹的研究仍然有待加强。十是红色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黑龙江具有丰厚的红色资源和数量庞大的红色遗址,要重视挖掘、开发和保护、利用。十一是对日伪统治的残暴罪行的研究。以前我们做过抗损调查,但仍不够深入、具体。
NO.14 新时代黑龙江省东北抗联遗址集中连片保护与利用
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馆长 刘强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黑龙江省现存东北抗联遗址遗迹393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
黑龙江东北抗联遗址遗迹表现六个方面特征。一是遗址地域分布广,黑龙江省13个市(地)、67个县(市)、54个市辖区内,有77个县级市、县和市辖区存在抗联遗址。二是抗联遗址种类多,包括东北抗联、中共满洲省委机构旧址;抗联重要人物(烈士)的故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能够反映重要历史活动、进程、文化的各种遗迹;苏联红军纪念设施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涉及东北抗联的纪念设施。三是部分遗址规模大、设施全,现状相对完好,如朝阳山抗联密营遗址就有指挥部、医院、学校、被服厂、观察哨等军事及生活设施。四是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多,如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群出土了见证当时东北抗联的武器装备、生活用品、生产工具、通讯器具以及侵华日军装备等万余件文物。五是绝大部分抗联遗址成规模或零散地保存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之中。六是遗址产权多样性,多数遗址归属文物管理部门,还有部分遗址归属军队、森工或民政等部门。
在东北抗联遗址保护、利用和展示、宣传工作中,主要表现在五方面问题:一是抗联遗址保护、开发、宣传压力较大,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红色旅游发展之路。二是大部分遗址年久失修,受自然侵蚀、水土流失等影响,破坏严重,亟待保护。三是抗联历史史实研究和宣传力度不均衡。四是遗址保护标识和宣传标识设立不到位,出现大遗址内小遗址点定位不准、介绍不详等问题。五是抗战类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经费短缺。
NO.15 东北抗联史研究重在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教授 张磊
做好东北抗联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深入研究好抗日战争史的基础性工作。目前,东北抗联史料的收集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东北抗联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仍然不够全面;对东北抗联史料的考证与研究深入不够,学科梯队人才出现断档;对东北抗联史料的提供和利用尚欠充分。
对东北抗联史料收集和利用应当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着手。第一,总结抗联史料的收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经验,提升抗联史料利用水平。加强顶层设计,广泛深入收集史料。要严肃认真考证抗联史料。要鉴别史料的真伪、作者、时间、地点和用途及史料在当时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在整理中做到条理有序,深入进行剖析,不能简单地排比分类,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检验,对史料前后逻辑关系进行验证,以保证史料的准确无误,还原历史于“本真”。一定要认真甄别,科学、系统整理史料,才能推出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第二,应及时编纂出一套东北抗联史文献资料及相关工具书,将东北抗联史料的提供和编纂结合起来,以推动东北抗联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东北抗联史、东北沦陷史与中共满洲省委史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加强东北三史的研究与史料发掘,以加强东北抗联史的研究为主线。史料丛书要做到全面、系统、准确、翔实。要重视海外国家史料的收集与利用,如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国出版的抗联史料。如日本外交文书和其他著述中所包括的侵华史料,俄罗斯、朝鲜等国家收藏的史料也有很大数量,除了个别研究者谙熟外文有所涉猎外,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译介。如能对国外相关史料进行整理研究,将会使研究的视域更为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