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汇兑
第三节 汇兑 县局从1929年(民国18年)11月10日开办汇兑业务。当时因为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汇兑业务量很小。1932年后,日本侵略军及家属汇出汇入较多,汇兑业务量增加,每日在40至50件左右。1945年局势发生变化,汇兑业务停办。 1949年3月恢复了汇兑业务。1953年末,汇票出口计费...
第四节 包裹
第四节 包裹 县局于1931年(民国20年)开办普通包裹邮寄业务,当时每日只有1~2件,多则几十件,日伪时期有所增加,多是通往日本来往邮包,1945年停办。1949年3月22日恢复业务,1952年进出口包裹3028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裹业务量逐年增长,1960年进出口包裹1.2万件,是1...
第五节 机要及报刊发行
第五节 机要及报刊发行 机要电讯是通过邮电部门投送传递党、政机关的机密文件。1957年4月1日,邮电部门开办机要电讯业务,年末进出口业务2784件,收入982元。以后,每年进出口业务量3500—4000件。 报刊发行是邮电局经办的主要业务之一。1953年报纸订阅达到了3032份。杂志期发份数达到...
第一节 话路
第五章 电讯第一节 话路 1930年(民国19年)2月1日成立勃利县电话局,县城始有电话。线路是以中心街为主干,全部为木杆铁线架空。东门至西门、南门至北门市话线路总长2公里。1938年架设了火车站、西大兵营,亚麻厂线路,市话总长为4公里,有市内电话240台。 沦陷时期,除市话外,通往各村公所和警...
第二节 电报
第二节 电报 1936年(伪康德3年)12月开办了勃利至佳木斯的长途电报明码话传业务。1938年(伪康德5年)将电报音响机更换为电报打字机。每天业务量在200~300封。电报直通用户,投递业务昼夜不停。 解放后,电报业务发展很快,1948年,年电报业务总量为5888份。1958年突破万份以上。 ...
第三节 设施
第三节 设施 电报设备 1938年(伪康德5年)勃利至佳木斯的无线电路,有电报用打字机一部,电报收信机,受信机各1部,投送电报专用红色自行车6台,发报机2台。1946年7月,有单音响发报机1部。1961年有15瓦电台,马达,双碳 长途电话设备,1930年(民国19年)县成立初期,有百门磁石交换机...
第一节 财务计划
第六章 邮电管理第一节 财务计划 1922年—1928年间,县局主要收入是出售邮票及办理一些比较简单的业务手续费,款额非常小,一切帐目,现金,票券则由代办人具体负责,实行收支一条线,不交纳税金,年终结算略有盈余。1929年(民国18年)11月,财务实行统一管理。1937年(伪康德4年)日伪控制邮局...
第二节 质量管理
第二节 质量管理 解放前,因为交通不便经济困难,邮件全靠人背、肩扛、徒步传递,时间无保证,电话不通畅,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解放后,恢复了邮电业务,增加了邮路、电路、开始将服务质量问题提到日程。1951年,建立健全了各种岗位责任制,进入60年代质量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了...
第三节 物资管理
第三节 物资管理 建局初期,没有专职的物资供应人员,是由总务员兼任。 1963年设专职供应员和仓库保管员,负责全局物资供应工作,做到收支有凭据,仓库的管理有制度,物资有储备,物资存放有秩序。废旧物资有登记。“文化大革命”使正常的物资管理制度遭到破坏,用料无计划,供应无根据,损失浪费十分严重。 ...
第四节 机构队伍
第四节 机构队伍 1922年邮寄代办所,有兼职所长1人,邮差2人。1929年成立三等邮政局,设局长1人,邮差4人。1930年城乡电话局,有局长1人,文书1人,会计兼司帐1人,公务员1人,司机生1人,练习生1人,杂工1人,电杆修理工3人,总计11人。 1947年,包括双河邮电支局4人,全局共有人员...
篇下序
第六篇 城乡建设篇下序 勃利建县之前,隶属于吉林省依兰道管辖。1911年(清宣统三年),开发驿站之后。山东、辽宁等外地农户,逐渐迁到本县垦荒。 建县后由于人口逐年增多,村落形成。开始县址建在鸡沁镇(今大四站北)。1919年(民国8年)9月迁至碾子河镇,1924年(民国13年)3月县公署被土匪烧毁...
第一节 城区交通
第一章 城镇建设第一节 城区交通 勃利城区布局为棋盘式,成方分段、道路交织。过去,县城经三次迁址,于1924年定于今勃利镇。1926年(民国15年)6月划街成方,城为南北、东西各1公里。护城壕宽1丈,深7尺。东西南北各设有城门。南门起今日的卫生队,北门迄今日的新太小学,东门起勃利四中门前,西门迄今...
第二节 供电供水
第二节 供电供水 供水 勃利建殴以来至解放前夕,居民的生活用水、工厂生产用水、农田灌溉用水,主要是靠大口井和少数手压铁管井的水源供水。 1936年(伪康德3年)至1912年(伪康德9年),日伪政府在镇内建水塔两座,高位储水池3个(总储水量近2000吨),打机电井两眼,铺设自来水管道10万米,主要...
第三节 公共建筑
第三节 公共建筑 民国年间的公用建筑仅有县公署建的四合院,平房25间,占地480平方米和小学校、税捐局等少数公用建筑。伪满时期,县城内的公用建筑、发展较快,有伪县公署、朝鲜小学、宪兵队、法院、检察院、县立病院、兴农合作社、营林署、国际侏式会社、国民高等学校、东关校、西关校、福顺校等。当时,公用建筑...
第四节 民用建筑
第四节 民用建筑 民国和沦陷时期,勃利城内民用建筑完全是私有的,主要是居民住宅和做买卖用房。凡临大街的商店(铺)房子,其建筑结构均为砖瓦平房,(民国时期青砖、小垅瓦)仅有“合升利”等商号是二层楼,多数是修门睑或女儿墙,也有砖土结构的,即门脸是砖、房屋是土木结构。居民的住宅绝大多数是土木结构草盖房,...
«
1
2
...
9315
9316
9317
9318
9319
9320
932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