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四节 水文
第四节 水文 一、地表水 勃利地表水的来源主要靠大气降雨。历年平均降雨量为525.8毫米。降雨量年际差异很大,最高年份是1960年,年际雨量786.6毫米;最低年份是1977年,只降雨318.6毫米,相差2.5倍。新中国成立后31年中,降雨量资料表明,降雨量在600毫米以上年份有10年,在400...
第五节 土壤
第五节 土壤 勃利土壤类型繁多,因受地貌、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生态的影响,形成规律性不同的分布区。可分为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和水稻土等23个亚类,8个土属和50个土种。 暗棕壤 分布在13个国营林场,12个乡镇,只有倭肯镇和杏树乡没有暗棕壤。林场暗棕壤为林地荒山,乡镇暗...
第六节 植被
第六节 植被 一、植被特点 勃利植被属于长白山植物分布区的北部。植被类型比较复杂,主要木本植物有红松、云杉、樟子松、黄波椤、水曲柳、胡桃楸、柞树、白桦、黑桦、色木、杨树、榆木、山杨等20多种;下灌木胡榛子、忍冬、杜鹃等25种;草木植物有1100多种。 植被变化是随着海拔高度,植被结构的变化而变...
第七节 资源
第七节 资源 一、矿产资源 煤炭 勃利境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青龙山、龙湖、大义、牧羊地、北兴二十七连、罗泉等地。 青龙山煤田 位于青龙山村周围,面积约30平方公里。属城子河煤组内,有12个可采煤层,煤质为气煤和焦煤。储量4000多万吨,现已开采。 大义煤田 位于大义、牧羊地一带的山...
第八节 灾害
第八节 灾害 从历史上看,勃利自然灾害在各个时期均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灾难。 一、水 灾 1932年(伪大同元年)1万垧耕地遭受水灾。 1939年(伪康德6年)6、7、8月遭受洪水灾害,淹没农田面积6107亩。 1942年(伪康德9年)8月15日降雨,394户住房和1281亩农...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章 建置第一节 地理位置 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部,佳木斯市南部,七台河市西部,牡丹江至佳木斯铁路线中间。北距佳木斯136公里,西南距省城哈尔滨市430公里,勃利至七台河“勃七”铁路线由此起始。地理坐标方位在东经130°06′至131°44′。北纬45°16′至46°37′之间。东部和东...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二节 历史沿革 勃利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1616~1620年,后金天命元年~5年,努尔哈赤派大臣招抚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努业勒(卢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三姓赫哲氏族。因此。该地始称“三姓”,勃利为三姓领地。 据倭肯镇平安村出土文物和罗泉乡长发村发现的古房...
第三节 行政区划
第三节 行政区划 勃利县于1918年(民国7年)9月15日被正式批准建立三等县。当时,将依兰县属鸡心河(今吉兴河)、西北楞河、锅盔山以北地面划归勃利县管辖。设3镇8乡29屯。 三镇 鸡心镇(今大四站乡)、大碾子河镇(原老街基、今勃利镇)、古城镇(今归林口县)。 8乡29屯 东乡辖前连珠岗屯、...
第四节 乡镇概况
第四节 乡镇概况 1985年勃利县管辖14个乡(镇):勃利镇、倭肯镇、双河镇、吉兴乡、杏树乡、抢垦乡、大四站乡、恒太乡、小五站乡、长兴乡、罗泉乡、青山乡、镇郊乡、永顺乡。 勃利镇 原名碾子河,位于全县中部,1918年(民国7年)建立。面积为11.9平方公里,人口88990人,有汉族84466人...
第五节 县城
第五节 县城 1918年(民国7年),勃利建县时。县城建于大四站西门外老粮台。当时除县公署、警察所、保卫团等机关外,工商业屈指可数,后因县公署屡遭土匪骚扰,县知事被绑架。于翌年春,县址移至碾子河老街基,(今勃利镇水利材料厂一带)。1924年又遭匪患,烧毁县署,秋季,于城北头道街,重建县署(今百货批...
第六节 勃利县名
第六节 勃利县名 对勃利县名,众说纷纭: 一曰古代:“勃利州”得名; 二曰五国部首都“博和里”国转音为勃利; 三曰建置时,依兰道尹以“勃发顺利”之意,命名为“勃利县”; 四曰县境内有“勃利河”得名。 经考证:勃利县名来自县境内的古勃利河取名。勃利设置前,属依兰县版图。1914年(民国3年...
第七节 省直单位
第七节 省直单位 北兴农场 1955年9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根据勃利县政府和勃利种羊场的报告,决定在勃利县东北部建立一个大型谷物农场。因金沙河流贯场区,命名为金沙农场。1956年4月,金沙农场扩大到密山和宝清县境,定为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核算制农场,总场部迁往密山,北兴改为一分场。19...
篇下序
第二篇 农业篇下序 勃利原属依兰府(三姓)所辖的边陲地区。1880年(清光绪六年)冬季,第一次解禁放荒,从此垦民逐渐增加,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依兰府派陈洛广等先后两次在勃利境内放荒11万垧,垦民大增,1918年(民国七年)全县垦荒人数已发展到1566户,8555人。有耕地5960垧。种植...
第一节 土地开发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第一节 土地开发 勃利县土地开发始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朝廷招民垦荒政令下,解禁放荒20万垧。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依兰府又在勃利境内放荒11万垧。到1913年(民国2年),已有垦民1092户。开垦荒地4155垧,垦荒多在今大四站、大碾子河、马粪包、林口、青山、...
第二节 土地改革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946年9月,中共勃利中心县委决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全县组织7个民运工作队,分赴勃利镇、大四站、倭肯、杏树、八家子、青山、小五站七个区开展工作。首先建立贫下中农的农民会,经过4个月的发动群众,按25%减租减息完成了任务。 1947年春,根据省委指示,由减租减息转为没收地主土...
«
1
2
...
9307
9308
9309
9310
9311
9312
9313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