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养殖
第二节 养殖 勃利从1955年发展养蜂,并逐年发展养蚕、养兔、养貂,1963年开始养鹿。 养蜂 1955年勃利境内,靠山区的农户养蜂近百箱,每年收蜂蜜9500斤。最多的年份1960年全县养蜂1543箱。1973年养蜂1260箱,加之外来蜂群,养蜂收蜜13.71万斤,是勃利收蜜最高的一年。1980...
第三节 畜禽改良
第三节 畜禽改良 勃利在解放前,各种畜禽品种多半是当地品种;其主要特点是体小、生长慢、生产性能低。但耐粗饲料,抗病能力强。 猪 解放前,主要是黑色大民猪,二民猪和小荷包猪。这几种猪是属于脂肪型,生长周期长,晚熟。特别是大民猪出肉率低。 解放后,由畜牧部门先后由外地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日本“巴克夏...
第四节 疫病防治
第四节 疫病防治 东北沦陷时期畜牧业生产,归县公署开拓科管,只管生产不管防疫,因此,猪瘟蔓延,大牲畜疫病多见,死亡较严重。1947年县政府重视牲畜防病治病工作,成立了兽医院,并在青山乡(原青山堡)成立分院。1952年选送11名干部去省办畜牧短训班学习,1985年兽医队伍已达100多人,专抓城乡牲畜...
第五节 畜牧管理
第五节 畜牧管理 民国时期,畜牧业自养自管。伪满时期,县公署开拓科负责。1948年归县政府农业科管理,1953年归农业科畜牧兽医指导站管理。1958年4月15日,将畜牧总站改为畜牧生产服务站,受商业局、农业科领导。1959年将服务站改为多种经营局。1960年4月又改为畜牧局。 “文化大革命”期间...
第六节 渔业
第六节 渔业 1931年至1938年在倭肯河有沙家“渔亮子”2处。每个亮子年捕鱼5万斤。此后群众自发组织20余只打鱼船,在倭肯河打鱼,每年可捕鱼5—6万斤。 1958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渔业也随之兴起。当年春,兴华大队造人工鱼池10亩,从兴凯湖购进50万尾鲤鱼水花,经精养当年育出16万尾鱼种...
章下序
第四章 林业章下序 勃利县山地系完达山脉,森林面积辽阔。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由于日本开拓团乱砍滥伐,以及移民毁树开荒,原始森林破坏惨重,到解放前夕,各山林已破坏成“千疮百孔”,珍贵树木几乎绝种,荒山秃岭连片。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专门的营林机构,全县林业开始新生。
第一节 林木资源
第一节 林木资源 勃利山区树种较多。林业普查记录,有:红松、云杉、赤松、樟子松、水曲柳、胡桃秋、落叶松、黄波椤、柞树、白桦、黑桦、色木、榆树、椴树、山杨、柳树等20余种,另外还有下木胡榛子、忍冬、杜鹃等25种,其它草木植物约1100余种。 主要林木特点 杨树 属于天然次生林,系强阳性树种,耐寒...
第二节 植树造林
第二节 植树造林 解放前,对森林基本是只砍不造,1942年,从通天铁路桥至通鲜屯南山,有位把头,承包营林署12万亩山林,经营不善,幼树成活率不多。后被全部砍光。 从1956年开始,有组织有领导地植树造林。当时规模最大的植树造林地是通天一林场,相继还有宝泉林场和铁山林场也造了大面积人工林。 19...
第三节 营林抚育
第三节 营林抚育 1942年(伪康德9年)以前,当时的伪政权曾提倡和组织过在通天铁路大桥至通鲜屯南山植树造林,总计不过12万亩。由于把头经营,对幼林抚育不经心,成活率很低。1945年勃利县刚刚解放,社会秩序混乱,12万亩幼林被砍伐净光。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完善了林业机构,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第四节 林木保护
第四节 林木保护 对林木保护主要是防火,防虫。 防火解放以前,森林火灾是毁林的主要灾害。1949年后,政府重视护林防火。1951年春,县发生一次特大森林火灾。火源从林V1境内烧到勃利境内红霞林区,林口、勃利、桦南、依兰4个县,出动上万人扑火队伍,经3天3夜方把火扑灭。但由于大火持续时间长,把勃利...
第五节 山林经营
第五节 山林经营 勃利森林在民国期间,生长靠自然,砍伐无人管。 1941年勃利县设立营林分署,着手管理森林,森林治安归森林警察队。营林分署直接管理木材采伐,薪炭制造。造林,制做松节油等各项生产。其管理范围以林区划分,对乱砍盗伐,林区火灾肇事有权上诉执法。 1945年3月1日,营林分署改为满洲林...
第六节 林木采伐
第六节 林木采伐 1954年至1980年全县共采伐木材33万立方米,其中原木25.4万立方米,40%为民需用材,大部外调,支援国家建设。从1968年开始,主要采伐松木杆和杂木杆,除本地自用外,还运往全国各地。 木材采伐一览表 单位:立方米 续表 为了节约木材,广泛开展木材综...
章下序
第五章 农机具章下序 1928年(民国19年)旧中国就有火犁(拖拉机)为地主垦荒。1954年,县在九区(抢垦乡)中兴村(八家子)建立第一个农业机械化推广站,从此,全县农业机械化逐步发展壮大。
第一节 农具演变
第一节 农具演变 解放前,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牲畜、木制弯钩犁、铁轮车、耙子、木锨等。到1928年(民国19年)春季,县城裕民号经理薛豪潜购买火犁垦荒种地。 1929年,本县龙瓜沟古城镇张星一、刘仲达、吕振宇等人合资成立“勃利县兴达垦荒火犁有限公司”,为地主、资本家垦荒。该公司拥有火犁两台,同年3...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 勃利县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配套,从田间到非田间,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从1954年建农机站起,有农机具27台,到1969年有拖拉机101台。1985年全县拥有各种拖拉机3504台。 由于农业机械不断增加,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50年代机耕面积平均占播种面积19%...
«
1
2
...
9309
9310
9311
9312
9313
9314
9315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