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农机供应
第三节 农机供应 1954年前,农机具由省拨给,1955年县成立农机站(后改农机总站)下设农机公司。一切农机具及配件,由农机公司供应。据统计,从1955年到1985年全县供应大中型拖拉机654台,小型拖拉机2850台,各种农具:收割机51台,农用汽车81台,农用拖车402台。农机公司下设2个农机具...
第四节 农机修造
第四节 农机修造 1958年兴建国营拖拉机修造厂。随着农机具增加,为满足农村拖拉机,农具修理的需要,各乡(镇)相继建立修配厂,担负各村农机具中小修理任务。到1985年全县有国营修理制造厂16家,集体所有制3家。从1950年开始配合农业大生产,试制改良农具,日产“合江号”耘锄5台。1958年生产玉米...
第五节 农机具管理
第五节 农机具管理 1958年以后,农机具逐渐增多,国营变为社营,县下放第一批拖拉机24台,农机具95台,机耕队人员90多人。管理形式变为:“以社营为主,为农民代耕”,农机具作业收成本费,人员开支仍由国家负担。1962年,根据上级要求县建总站,社有分站,一切费用,人员开支。纳入作业成本,每台机车实...
章下序
第六章 水利章下序 勃利县兴修水利工程较早。1931年(民国20年)4月,中鲜灌区开始施工,1937年(伪康德4年),富兴区开始兴建。1943年日本开拓团兴建了长兴灌区,但工程建设规模不大。解放后,县政府成立水利机构,开始兴修维护水利工程。1958年达到了高潮,县办的吉兴河、互助、西河口、通天、玄...
第一节 水库
第一节 水库 全县有水库14座。其中:中型2座,小型(Ⅰ)水库8座,小型(Ⅱ)水库4座。 中型水库有: 吉兴河水库位于大四站境内,距县城25公里。地址建在倭肯河一级支流的吉兴河上,水库上游积水面积86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18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养鱼的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中型水...
第二节 防洪排涝
第二节 防洪排涝 经过勘查,县内有西部涝区、碾子河涝区和连珠河涝区,受涝面积共有83.8万亩。其中易涝面积35.91万亩,本县经常受洪涝灾害威胁。1949年以来,在汛期出现时组织群众挖沟排水修堤堵水,对保护农田起到了很大作用。 西部涝区 指头道河子、双河和二道河子,当时,群众集资兴建排涝工程。1...
第三节 灌区
第三节 灌区 勃利县灌溉事业始于伪满,居住在倭肯河沿岸的朝鲜族群众.在倭肯河上压坝种植水田。后来,各村屯的汉族群众也联合压坝种植水田,使倭肯河形成自然的小灌区。1949年,将倭肯河岸伪满遗留下来的安乐、勃信、东明、金刚、杏鲜、民主、大阳、富兴、合成、三成、中江等经营村的小灌区,收归国营茄子河、碾子...
第四节 管理
第四节 管理 县水利局加强水利建设管理,下设有水利排灌设备物资公司,水利机井工程队,吉兴河水库管理站,互助水库管理站和倭肯灌区管理站。 水利排灌公司,除负责水利工程建设和维修物资供应外,同时对全县水库、灌区实施管理。 工程管理 局内设工程股负责灌区工程配套。各灌区负责维修养护,保证水利工程的正...
第一节 编织
第七章 编织采集第一节 编织 1955年至1963年,县公安局家属经营草袋厂。手工业联社组成了编织社(主要产品:草袋子、土篮子),后因经营亏损而解体。编织业分布在各村屯,千家万户,主要产品有土篮子、房扒帘子、席子、草绳子、草袋子、穴子、笤帚、刷帚等10余种。生产数量大的是靠山区和水稻产区的村屯农户...
第二节 采集
第二节 采集 勃利四周环山,是广大群众历年采集山产品的广阔天地。品种有蘑菇、榛子、蕨菜、黑木耳、草籽、山药材等,每到采集时节人们纷纷入山,每年产值可达200万元。 黑木耳采集,在1961年以前,主要采集自然耳,每年向国家出售万余斤,产值可达5万元。1962年提倡建木耳营,家庭放木耳段,木耳段量逐...
第一节 牧场
第八章 国营牧林渔场第一节 牧场 种羊场建于]960年,有干部、工人238人。到1985年仍以养半细毛羊为主。种羊存栏数759只,到1985年末,为省、地、县培育种羊4756只。 种牛场建于1969年.有职工101名。18年来。为国家提供苏重挽种马89匹;种公母牛78头;种公母猪107头。 ...
第二节 林场
第二节 林场 通天一林场 建于1956年,位于勃利县城南部,属长白山山系完达山支脉。 1985年有职工204人,干部21人。施业区总面积为9069公顷,其中:林业用地7152公顷。在林业用地中,幼林、成林面积6784公顷,天然柞林149公顷,无林地212公顷,苗圃用地7公顷。 1985年林场完...
第三节 渔场
第三节 渔场 大五渔场建于1959年5月,场址在勃利县城东郊泉眼沟,鱼池116亩,越冬池30亩。主要生产鱼种供应养鱼户,现有职工26名,隶属水产局。 现渔场有鲤亲鱼400尾,年产鱼花250万尾到300万尾,育成秋片鱼种26万斤,年产成鱼7500斤。1985年鱼种池85亩,亩产306斤;成鱼池20...
篇下序
第三篇 工业篇下序 勃利县工业发展。经过民国、东北沦陷(伪满)和新中国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建县前后是手工业作坊兴起时期,手工业作坊是按着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在城乡办起的前店后厂的父子、兄弟、夫妻店等形式的手工业。据1918年(民国7年)资料记载已有26家。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简单的手工业作坊生产...
第一节 私人所有制
第一章 所有制第一节 私人所有制 勃利县商贾、工厂主从1917年起兴办工业和手工业,特点是工业所需厂房和生产设备,都是私人集股或投资兴建与购置。产品成本核算简单,业主个人计盈亏。除纳税,财产和余利一律归己,产品销售习用现款和兑换加工两种手段。1921年由私人合资,在大四站兴建第一家“阜丰涌”烧锅,...
«
1
2
...
9310
9311
9312
9313
9314
9315
9316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