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人员编制
第三章 人事第一节 人员编制 1946年11月,全县脱产干部177人。1947年,全县脱产干部211人。 1948年,全县有脱产干部270人,其中县直机关干部86人,区、乡干部184人。 1949年,全县干部总数242人,其中县委23人,县政府42人,乡干部189人。 1965年,全县干部总...
第二节 干部状况
第二节 干部状况 1948年全县有脱产干部705人。年龄结构为:18至25岁179人,26至35岁246人,36岁以上280人;文化程度高中4人,初中27人,高小68人,初小267人,粗识字7人,文盲332人。 1950年全县有行政干部254人,其中女干部9人,年龄结构为:25岁以下135人,2...
第三节 退职、退休及离休
第三节 退职、退休及离休 虎林县1976年开始办理退休,当年退休9人,退职1人。至1981年全县退休总数为896人。1979年开始办理离休2人,1983年离休(包括退休转离休)113人。1985年全民职工离休77人,退休57人。退职6人。集体单位职工离休3人、退休32人。至1985年,全县全民职工...
编下序
第十八编 文化编下序 民国年间随着行商贩运和来此割罂粟的人流入一些唱大鼓、拉洋片的艺人,他们过街走村演出,秋后即坐船返回。 民国6年(1917年),有12个唱戏的(当时称优伶)。 民国15年(1926年),由县商务会长王凤池在虎林县城北(即今虎头镇北)建了一座700个观众席位的京戏院,名日第一...
第一节 文化馆
第一章 文化事业设置第一节 文化馆 1950年,正式成立了虎林县人民文化馆,当时有3名工作人员配合中心工作做宣传。用土广播、幻灯、黑板报、漫画和讲演等形式宣传婚姻法、“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等内容。同时,配备专职教员直接负责工厂职工和街道居民的业余教育。文化馆还设有图书阅览室和游...
第二节 图书馆
第二节 图书馆 1960年,图书室由文化馆划出,成立虎林县图书馆,设馆长1人,馆员3人,藏书1.6万余册。 局、县分署后,图书馆恢复为文化馆的图书室,设管理员1人,藏书2万册。 “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9月10日的万人大会上当场烧毁了图书室的大部分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小说,加之运动中的损失,...
第三节 书店
第三节 书店 1948年末,中共虎林县委宣传部委托并资助私人文友印刷局经理赵洪经经营书店和文具部,到省书店批发思想进步的书刊回县销售。1950年初成立虎林书店,赵洪经将全部书籍和文具转让给虎林书店。 1952年建立了国营虎林书店,该店由3人经营。 根据新华书店总店的指示,各省分店相继办起了县级...
第四节 电影管理站
第四节 电影管理站 1959年成立了虎林电影发行站,为70个单位供片。当时虎林县城内有8处固定放映场地。全县城乡和农场有70套电影放映机,其中大部分是35毫米的松花江牌、解放牌机型。 1962年局、县分署后,县分得3套35毫米放映设备。分别给虎林电影院、职工电影院和太和公社使用。其他农村放映队仍...
第五节 工人文化宫
第五节 工人文化宫 1950年县城始建工人俱乐部,隶属总工会。下设宣传、文艺、图书、游艺等组,为工人文娱活动服务。1974年在旧址建楼,1981年竣工开放,改称工人文化宫,内设文体组、放映组、美术组,共11名工作人员。 每逢节假日,工人文化宫都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以活跃职工生活,平时也放电影等。
第一节 京剧团
第二章 表演艺术团体第一节 京剧团 民国15年(1926年),在虎林县城(今虎头镇)有商务会长王凤池开办的名为“第一舞台”京戏院,院内雕梁画栋,有700座席。戏班主持人于锁秋(女)扮演花旦、青衣角色。演出节目有《武家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九·一八”事变后戏班迁往内地,戏院就此停业。...
第二节 “八九”剧团
第二节 “八九”剧团 1946年,东北人民自治军合江军分区虎林独立团成立“八九”剧团(该剧团是根据1945年8月9日虎林光复之日而得名),除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外,还用革命歌曲进行政治教育。教部队学会了《工人之歌》、《桃李劫》、《打倒侵略强盗》、《永远跟着共产党走》、《阴湿的地方需要太阳,苦难中国需要...
第三节 北大荒文工团
第三节 北大荒文工团 1959年1月15日在密山北大营组建,6月移往虎林,团长马杰,经整顿后编制180人,演出场地由旧满映馆扩建而成。场内有800座席。该团设歌舞、舞蹈、乐队、话剧4个演出队。 歌舞队以演出流行歌舞为主,他们上演了《云南花灯》、《采茶舞》、《花儿与少年》、《挤奶员》、《荷花舞》等...
第四节 试验剧团
第四节 试验剧团 1963年元月,鸡西市地方吉剧演出队被调来,成立虎林试验剧团,演员达30余人。当时售票演出传统剧,例如吉剧《蓝河怨》、《小姑贤》、《望江亭》等。7月,派10多人去佳木斯学评剧达半年,以后又吸收寒梅、王少宽等高工资评剧演员。演出了《秦香莲》、《西厢记》等传统剧目,还演出了现代评剧《...
第五节 文工团
第五节 文工团 1970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改为文工团,演出现代戏《沙家浜》等。1973年文工团增至60人,排演过《杜鹃山》、《小八路》。 1976年3月,文工团进行了整顿,人员精简到30人,演出舞蹈《春归雁》,大型歌剧《刘三姐》等节目。舞蹈《春归雁》参加了地区调演。他们除在本地演出外,还到密山、...
第一节 歌舞
第三章 群众文艺第一节 歌舞 秧歌在虎林县内有较久的历史。民国年间县城虎头有踩高跷秧歌,其花样有姜姥背姜婆、翻跟头、捕蝴蝶等。伪满时秧歌逐渐衰落。解放后,用秧歌宣传党的政策,庆祝革命胜利等,其主要形式有舞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挑花篮、舞狮子。 舞龙灯整个龙灯用黄布绘成花纹,二、三十人舞一条龙,舞...
«
1
2
...
9420
9421
9422
9423
9424
9425
9426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