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缕炊烟
第一缕炊烟 第 一 缕 炊 烟 王 群 一九五○年四月十五日是个春光明媚、风和日暖的日子,宝泉岭农场就在这一天破土建场,写下建场史的首页。 建...
建场时人畜机开荒的回忆
建场时人畜机开荒的回忆 建场时人畜机开荒的回忆建设农场最重要的是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当年面对这长满茂盛野草的莽原沃土,多么向往早日把她开出万顷良田,建设一个大型的机械化农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团首长王世英号召大家:“学习...
筑路生活回忆
筑路生活回忆 筑 路 生 活 回 忆 雷 普 今天,我们已经把“变艰苦为光荣,变困难为胜利”的建场口号实现了。建场走过的艰苦道路,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农场最早种果树的人
农场最早种果树的人 农场最早种果树的人 1950年夏季,解放一团在宝泉岭开辟建场不久,解放一团还未有动工修建鹤宝公路,唯一的通往鹤岗的运输线就是绕道经尚志村走多年失修的老公路。那时也没有客车,就是团首长外出也得乘客货混装的烧木炭的汽...
母猪分娩前后
母猪分娩前后 母猪分娩前后 吴述新 晨曦刚刚投进猪舍,在通往猪舍的人行道上,三、五成群的人们,互相打着招呼,“您早!”他(她)们走进了休息室,把饭盒放在...
伐木
伐木 伐 木 五十年代,农场多在冬季上山伐木,变农闲为农忙。不但为农场积累资金,又为第二年的基建、农牧等各行业生产的用材备足木料。1957年,以高树安、张仁厚为首组成了800余人和配有30台大车、20台汽车、10台拖拉...
征途日记
征途日记 征 途 日 记 张 如 笑 (一) 列车不分日夜向北奔驰。我们恨不得长上两只翅膀,一眨眼就飞到祖国的最北方,飞到我们安家落户的国营农场。时间匆...
使人难以忘却的菌肥厂
使人难以忘却的菌肥厂 使人难以忘却的菌肥厂 在一张1959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烈军属、复员转业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珍贵照片上:前排有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黄继光的母亲黄妈妈;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永不消逝的电波》...
宝泉岭八大景
宝泉岭八大景 宝泉岭八大景 石 坚 按;1953年,石坚为激发全场职工热爱宝泉岭,扎根宝泉岭,建设宝泉岭的热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宝泉岭八大景....
二、文征
二、文征 边疆上的机械农场 祖国遥远的边境上,紧靠黑龙江南岸,有个荒凉的小城,同苏联的布拉格斯罗维诺城隔江相望。苏联城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集体农庄。每日黄昏,一天的工作完毕后,幸福的苏联男女农民,便挽臂高歌,边行边舞的在江北岸漫步,快...
二、文征
二、文征 关 于 杜 晚 香 丁 玲 杜晚香是实有其人,是我们农场一个有名的女标兵,她的真名叫邓婉荣,我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才给她改叫“杜晚香”的。 一九六四年的夏天,麦...
三、诗歌
三、诗歌 宝 泉 抒 怀 石 坚 流 水 年 华 弹指一别三十年,浪迹萍踪到江南。 农村城市景观改,天候地貌换新颜。 晴空白鹤疑犹在,蓼滩落雁去不还。 农场八景留残稿,付诸野史作笑谈。 抚 今 追 昔 忆昔铁牛辟大荒,大荒翻身...
梧桐河
四、地名小考梧桐河 梧桐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山脉哲温山,源头出自322.8高峦东麓。主流沿山势折向东南,西纳老梧桐河。流经龙首山又纳西梧桐河,三水汇合后,水量丰沛。主流沿嘎拉基山弯曲向南流,纳西来的嘎拉基河。向东南流,又纳西来的细鳞河。继向东折而转南,逶迤流越右岸的梧桐山,左岸的尚志村,梧桐河自...
烟筒山
烟筒山 烟 筒 山 尤凡若 烟筒山,海拔259.5米,座落在萝北县城凤翔镇之西南宝泉岭境内。自清代以来,此山就已闻名遐迩,成为兴东地区十分重要的交通座标。...
编审机构
编审机构 1982年7月1日场史编审委员会 主任:纪连珠 副主任:马玉林 李海峰 委 员:王永孝 高玉忠 刘福来 于文有 王留福 盖凌驷 编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任:高玉忠(兼)。 1985年5月4日场史编审委员会 主 任:高佩辉...
«
1
2
...
14254
14255
14256
14257
14258
14259
14260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