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戏剧曲艺
第二章 文学艺术第一节 戏剧曲艺 戏剧勃利县的戏剧活动,始于1929年(民国18年),有天津艺人在同乐茶园演出京剧,观众争相购票。一时街头巷尾大哗,轰动整个县城。 30年代,在花市、老市场等地出现野台子戏,演出“蹦蹦”,大口“落子”及京剧、折子戏等。 1935年(伪康德2年)在凤鸣大舞台演出活...
第二节 音乐舞蹈
第二节 音乐舞蹈 解放前,勃利境内流行歌曲《天上人间》、《月下佳人》、《恨相思》、《何日君再来》、《满洲姑娘》、《寡妇难》、《瞧情郎》等靡靡之音,充斥各个角落。 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由老区传入的革命歌曲《解放区的天》、《大生产》、《南泥湾》、《跟着共产党走》、《拥军小唱》等,深受群众的欢迎。...
第三节 文学创作
第三节 文学创作 1954年,在文化馆指导下,创作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写出相声、短剧等。1958年县成立文联,设专职秘书长、编辑,发动群众写小说、编节目、组稿件、开辟《勃利文艺》阵地。1952年至1985年不完全统计:县开办业余创作员学习班32次,发展业余创作员40余人。他们通过实践写出歌颂新生活、...
第四节 美术摄影
第四节 美术摄影 美术 解放初,美术人材和作品极少。1950年后,学美术、习美术的人逐渐增多。进入60年代,美术队伍扩大,作品种类增加,有国画、油画、版画、连环画、宣传画、装饰画、水彩画。作品曾多次参加东北三省展览和发表在各类刊物上。1963年勃利和依兰、富锦联合组稿美术展览,对美术创作活动促进很...
第五节 民间艺术
第五节 民间艺术 秧歌是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1945年以前每逢年节,城乡民众自动组织扭秧歌、踩高跷、摆旱船、耍狮子、闹龙灯等表示喜庆丰收心情。 解放后,逢年过节由各企事业单位办起秧歌队,热闹非凡。一般情况下,扭两天比赛一天,对优秀秧歌队给予奖励。正月十五元宵节还要进行花灯比赛。 ...
第一节 新闻发行
第三章 报刊广播电视第一节 新闻发行 1947年5月中旬,由县委主办的机关报《勃利小报》诞生。当时为8开版,不定期,每期发行200—300份,最多增加到800份。1949年7月停刊。 1956年12月,县委又决定办《勃利报》。1957年元旦创刊,为8开2版,先为周刊,出版15期后,改为5日刊。《...
第二节 广播电视
第二节 广播电视 1950年10月县投资7.9万元,筹建广播站。1952年1月5日,在县城架设1.2万米广播线路,安装喇叭116个,5月正式播音,每天两次(午、晚),7月改为每天三次7个小时。主要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东北和松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也搞些自办节目,本地新闻。同年8月中旬,县城内线路已...
第一节 古文物
第四章 文物遗址第一节 古文物 1983年4月,勃利县文物普查队,历经60天,普查了镇郊、倭肯、吉兴、杏树、大四站、双河、恒太、永顺、小五站、长兴、平安、东兴、兴华、大祥、吉祥、古城、岱山、马鞍山等地方。普查成果表明,勃利古代文化遗址资料是丰富的,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刀、石斧、石磨盘、石棒...
第二节 古遗址
第二节 古遗址 辽代古城寨遗址马鞍山,位于长兴乡马鞍山村西北1华里处。东南距马鞍山约5华里,东北距大驾山4华里。西南距马鞍村1华里,西北与山地接壤。在开阔地西侧,有几处高低、大小不一的山岗,前后左右对峙,独居一处,自然排列。在山坳的开阔地,东西望去,一字排列着三座小山,中间的一座是方圆约4000米...
篇下序
第十九篇 社会篇下序 勃利县是个多民族的县份,汉族人口数居于首位。在少数民族中以满族、朝鲜族人数最多。其它民族多则几百人、少则几个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虽然不同,但百年来各兄弟民族之间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又互相影响,和睦相处,逐渐趋向一致。 解放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拓进取,移...
第一节 来源与增长
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 来源与增长 勃利建置前,交通闭塞,地旷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称“北大荒”,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之说。1881年(光绪七年),吉林将军铭安、督办吉林边务及宁古塔等处事宜,钦差大臣吴大澄奉旨开垦三姓界,始在倭肯河流域,召民开荒。1883年(光绪九年),为给垦...
第二节 人口构成
第二节 人口构成 民族构成 勃利县共有16个民族。1928年(民国17年)全县有8441户,56502人,其中少数民族中有满族1051人,朝鲜族227人,回族123人。1934年(伪康德元年)满族增到1534人,回族增加到294人,朝鲜族减少到149人,1938年(伪康德5年)朝鲜族猛增到3173...
第三节 人口变动
第三节 人口变动 1979年全县人口356595人。由于计划生育措施不力,1981年增加到360874人,比1979年增加了4279人。随着计划生育措施的不断加强,1985年全县人口减少到345737人,比1981年减少了15137人。 附:1979至1985年人口增减变动表 续表
第四节 人口密度
第四节 人口密度 1985年全县面积为4455平方公里,人口为345737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为77.6人。其中倭肯镇地处铁路沿线平原地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为213人;双河镇为半山区丘陵地带,可耕土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仅69人。 附:1985年主要乡镇人...
第五节 计划生育
第五节 计划生育 1956年县政府开始贯彻国务院提出的控制人口出生率的指示。但由于措施不得当,人口出生率仍然没有下降,1949年至1964年人口增长了1.6倍。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提出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增长的指示精神,县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配备专职人员,抓计划生育工...
«
1
2
...
9330
9331
9332
9333
9334
9335
9336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