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专业教育
第五节 专业教育 师范学校勃利县于1956年秋季,创办师范学校,校名称勃利初级师范学校,校址位于现职业高中,当年招收初师6个班,学制3年,简师4个班,学制1年,每班50人,共招生500人。在全合江地区7个市县范围内招生,1958年招中师班2个,学制3年,校名改为勃利师范学校。1962年全省师范学校...
第六节 特殊教育
第六节 特殊教育 勃利县聋哑学校建于1959年4月1日。校址位于城西街碾子河西侧。建校初,有学生24名,2个教学班,10间旧草房。招生范围只限于城镇内,后来扩大到全县,符合条件的聋哑儿童都能读书和学习生产技术。1985年有学生73名,7个教学班,教职员工23名,校舍面积1200平方米。课程设有:语...
第七节 成人教育
第七节 成人教育 解放前大多数工人、农民处于文盲状态。1946年,县政府指示各地办起了工农骨干脱产短训班,由民运工作团派干部讲时事政治课,主要为城乡搞好土地改革运动培养骨干力量。 1947年冬季,城乡各地相继开办了冬学识字班,晚间集中在一起由当地的小学教师上识字课。经过一段实践,工农学员学习情绪...
第八节 朝鲜族教育
第八节 朝鲜族教育 勃利县兴办朝鲜族教育是从伪满时期开始的。1939年(伪康德6年)时有朝鲜族学校8所,其中国民优级学校3所,15个班级,学生650人,教师9人。解放后,1946年4月16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恢复朝鲜族小学校。当时校名叫勃利街朝鲜族光化小学,有学生近100人,教师5人,校址...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章 教育行政第一节 行政机构 1918年勃利设立劝学所,设所长1人,劝学员1人,共同协助县知事处理全县城乡的学校业务。1924年劝学所改称教育局,设局长1人,视学员1人,董事4人。“九一八”事变后,教育局设局长1人,督学1人,并设立区乡教育委员会。1937年日伪时期为了推行奴化教育,在县公署行...
第二节 考试制度
第二节 考试制度 勃利县实施教育初期,无正规考试制度。伪满时期的考试制度,多采取半年期考,年末大考。小学升优级,优级升国高,根据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考试制度,激励青少年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考试采取百分制记分法。为观察教育与学习的效果和校与校、班...
第三节 教育经费
第三节 教育经费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按全县熟地垧数筹捐办学。当时,按年1垧地收捐小洋1角,每年可收600元,以后熟地渐多,学款也随着增加。 伪满时期县教育经费均由地方财务处支出。 解放以后,全县公办教育经费统由国家负担,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为发展全县的教育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文...
第四节 教师队伍
第四节 教师队伍 1918年(民国7年)县立模范小学校,有教师2人,分正副教员。1926年(民国15年)公立学校,有教师7人,私立学校有教师12人。当时,教师多数是师范毕业,也有师范讲习所毕业的。到1939年(伪康德6年)全县教师增到88人。 1945年勃利解放后,教育兴起,全县教师达到348人...
篇下序
第十六篇 科技体育篇下序 勃利县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工作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的。1958年12月成立了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9年又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研所。城乡群众性的科普和科技推广工作出现了新气象。“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工作受到严重干扰,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以...
第一节 科技组织
第一章 科学技术第一节 科技组织 1959年春,县人民委员会设科学技术委员会,1964年6月科委被撤销。科技工作由县委宣传部负责。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设科技科,实行科委与科协合署办公。1980年科委、科协分设。科委设主任、副主任,下设秘书、业务、科技干部管理3个组。1985年有科技管理人员12人...
第二节 科研单位
第二节 科研单位 1970年县科技科成立科研所。机构成立后,开始研制农药“春雷霉素506”,1972年由于研制“苯酚”试验条件不成熟,项目终止,科研所撤销,人员经费转建味精厂。1978年科委筹建马铃薯研究所,该所占地27垧,其中有耕地13垧,主攻课题是《马铃薯退化试验》,后来由于人员变动试验未出成...
第三节 科技活动
第三节 科技活动 科普宣传 1980年县科协为宣传科普活动建科普画廊一座,展出面积10平方米。卫生局1985年建大型画廊一座,宣传计划生育和食品卫生。1985年县科协主办画展27期,出科普板报300期,在10个乡(镇)举办《科技致富经验》展览。1982年县科协和广播站,开始联合举办每周一次的《科学...
第四节 科技成果
第四节 科技成果 农业 1975年“合玉11号”玉米单交种。经过3年小区试验和一年生产示范证明,比“合玉9号”增产10—14%,在全县大面积推广。1979年对小麦用尿素做种肥不烧苗,开展试验,打破了尿素施种肥数量的禁区。采用瑞毒霉防治谷子白发病,防效率达50—60%。小麦在种前进行种子处理,推广顶...
第一节 学校体育
第二章 体育第一节 学校体育 民国时期,公办小学校设体育课,每周一节,皆以队列操练为主。 东北沦陷时期,国民小学校设体育课。小学低年级做体操,高年级则兼授球类和田径。 1946年后,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办学条件差,体育教师缺,学校体育活动只限走步、跑步、踢毽子以及做游戏等。 新中国成立后,各类...
第二节 群众体育
第二节 群众体育 民国初期,体育活动仅在公立的学校开展。伪满时期全县各学校体育运动有所发展,同时推动了群众体育运动,全县共召开6次社会群众田径运动会。1936年三江省在佳木斯召开的田径运动会和1942年东安省在密山举行的全省男子篮球赛,勃利县队都取得了好成绩。 1946年政府成立后,积极开展了群...
«
1
2
...
9327
9328
9329
9330
9331
9332
9333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