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电话
第二节 电话 一、长途电话 (一)网 路 七台河的长途电话业务开办于1959年6月。当时,自筹资金安装了磁石交换机。用户打长途电话通过交换机经勃利局交换台接转。 1959年8月31日,正式开通了七台河直达佳木斯的第一条长途电话电路。从此,由勃利绕转的长途电话改为佳木斯接转。1964年长途电话...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第十篇 农业第一章 农业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一、土地改革 七台河地区自民国初年开始垦荒,至1946年土地改革前,实行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据土改时的史料记载:安乐屯120户,有土地2500亩。地主、富农、士绅25户,为全屯户数的20.8%;有土地2188亩,占全屯土地总面积87.5%。贫农、下中...
第二节 作物种类与分布
第二节 作物种类与分布 一、作物种类面积 1970年建市前基本上以粮食作物为主。1949年总播种面积64452亩,其中粮豆面积56325亩,占总面积87.4%。蔬菜面积255亩,仅占总面积0.4%。1984年后,总播种面积264308亩(扣除宝清县划来的宏伟、岚峰两乡76716亩)市区面积为18...
第三节 经营管理
第三节 经营管理 主要是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劳动管理和收益分配等5项。 一、计划管理 农村计划管理包括长远计划、年度计划、小段季节计划。 1949—1952年的互助组时期。农民分得土地后,按照“等价交换,自顾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新型生产单位。生产资料私有,个体经营,进行一些简单...
第一节 基地建设
第二章 蔬菜生产第一节 基地建设 蔬菜生产在建市(1970年)前后栽培技术落后,品种比较单一,商品率低。1973年市委确定了红旗公社以菜为主,发展副食品生产的方针,并把红光、太和、红新、红旗、红胜、东升、八道岗、桃山等村为蔬菜专业村。同时,在茄子河配置新富二队、茄子河一队做为后备菜队。从而初步形成...
第二节 面积与产量
第二节 面积与产量 随着全市人口的逐年增加,蔬菜种植面积在扩大,商品量也在相应地提高。1960年,七台河总人口3.6万人,蔬菜面积9654亩。1970年,人口增至10万人,蔬菜面积10650亩。1975年全市人口15万人,蔬菜面积9814亩,商品量3455万斤。1985年,全市人口30万人,蔬菜面...
第三节 购销与贮藏
第三节 购销与贮藏 一、购 销 1964年由食杂站划出成立蔬菜站,到1985年末有7个蔬菜商店,两个工厂和两个公司,负责全市蔬菜产、销工作。1985年以前,蔬菜实行统购销期间,公司与商店除了地产菜包销外,每当节日和冬春两季蔬菜不能完全自给的情况下,还要从省内外购入大量鲜菜,以满足市场供应。因而国...
第一节 农具
第三章 农业机械第一节 农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农业生产使用的基本上是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的粗笨、落后农具。建国初期,虽有改进,但仍末脱离畜力耕种,人力手工操作、体力劳动的传统农具。 一、田间作业农具 播种时使用的传统木制弯钩犁(大犁开荒),扣翻地、先破茬,后掏墒两犁成,地,双犁耕种双苗...
第二节 农机
第二节 农机 1955年秋由勃利县农机站长陈荣奎,大学生傅世英、王静(女)带两台拖拉机(斯大林—80号、乌尔斯苏45型)来到茄子河开荒。从此拉开了农业机械化的序幕。到1956年开荒1.5万亩。1960—1962年由勃利县小五站公社机耕队代耕。1963年7月21日,经勃利县农机总站党委决定成立勃利县...
第三节 机械化分区
第三节 机械化分区 根据机械化农业的自然、生产、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相似性,考虑农机部门结构,农艺措施和农机发展方向及途径,1984年全市划分两个机械化区。(分区范围详见表1) 近郊蔬菜机械化区: 位于大个岭以东,七台河近郊、茄子河沿岸的29个村屯。现有耕地9.9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2.5%...
第四节 管理
第四节 管理 农机管理工作可分为生产管理、机务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4大管理。 一、生产管理 1964年在国营办站时,开展了农机具维修保养好、作业质量好、安全生产好的“三好”,作业质量高、机车利用率高的“两高”,节省油料、节省修理费“两省”为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1968年将国营拖拉机下放给生...
第五节 供应
第五节 供应 七台河市农机公司前身是农机供应站,建于1968年,有8名职工,当年购进12万元,销售4.54万元,库存7.83万元,亏损1967元。1969年购进42.6万元,亏损5950元。 1974年,由省农机局批准,农机供应站改建为农机公司。1980年,有职工20人,固定资产119万元,购进...
章下序
第四章 水利章下序 七台河市水利开发利用始于建国初期,生活在倭肯沿岸的朝鲜族村民压坝种水稻。1955年,居住在倭肯河两岸村民自筹资金投工修建茄子河大东灌区以及八道岗、太和、四新等小型塘坝工程,进行蓄水灌溉。 1970—1980年是七台河水利事业迅速发展时期。由于认真贯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
第一节 水库工程
第一节 水库工程 四新水库:位于铁山乡四新村南侧,并因此而得名。坝址建立倭肯河左侧一级支流,茄子河干流的上游。 四新水库兴建于1975年。由东风公社30个生产大队民工,经过3年施工,于1978基本完成了土坝与输水洞工程。坝长579米,最大坝高9.9米,上游坡度1:3,下游坡度1:2.5。输水洞为...
第二节 堤防工程
第二节 堤防工程 1956年,倭肯河沿岸的安乐村村民自己动手修建了农田防护堤,收到了初步效果。1958—1964年勃利县人民委员会,大力开展倭肯河堤防建设,保护农田的号召下,安乐村又组织村民奋战两个冬春初步建成平均0.8米高,2.6公里长的防洪堤。虽然质量差,标准低,但却起到了防御洪水,保护农田的...
«
1
2
...
8999
9000
9001
9002
9003
9004
9005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