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共青团和少先队
第二节 共青团和少先队 垦区所辖农场的共青团工作,在1968年以前由东北农垦总局团组织直接领导,各农场设共青团工作委员会。1968年兵团三师组建后,共青团工作由师政治部组织科和团政治处组织股负责。1976年兵团三师撤销后,由管理局群众工作处负责共青团工作。1979年初,群众工作处撤销,成立管...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四章 人民武装第一节 建置沿革 红兴隆垦区大多农场是转业官兵为主体的军垦农场。农场建立时,属于部队师,团一级建制,由于部队集体转业从原部队带来了部分武器,因此,农场的转业官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锄,肩负着“屯垦戎边”的任务。1960年在全国大办“民兵师”的推动下,垦区各场先后建立了人民武装部...
第二节 民兵训练
第二节 民兵训练 管理局及农场民兵组织建立后,积极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配合军队作战,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在护秋保粮、抢险救灾、守卫边防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民兵分为基于民兵和普通民兵,28岁以下的退出现役的士兵和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员,以及选定参加军事训练的人员编入基于民...
第三节 支前工作
第三节 支前工作 1969年3月2日,苏军出动坦克、装甲车向我国边境珍宝岛发动了进攻,边境广大军民英勇还击,打退了苏军的侵犯,保卫了祖国边境的安全。 同年3月9日,兵团三师21团奉命组织了担架营,下设两个连,共计506人开赴前线。担架营从团部出发到前线五林洞坐了24小时的汽车,由于天...
第四节 除害救灾
第四节 除害救灾 兵团撤销后,将部分军用旧式火炮转交给农场为农业生产服务,作为人工降雨用炮。 1978年,根据管理局农业处的安排,八五三农场派出了由12人组成的高炮班支援了笔架山农场及万宝农场的人工降雨工作,历时两个多月。 1979年,八五三农场又派出了两门高炮,支援八五二农场及北兴农...
第五节 兵役
第五节 兵役 一、征兵 一年一度的征集新兵,是根据我国宪法、兵役法和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进行的。它是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和人民武装部的一项共同任务。在农场,新兵主要从民兵组织和预备役中征集。人民武装部平时结合民兵工作,了解和掌握适龄民兵的数量和分市情况,做好征兵工作准备。征兵时充分发挥...
第一节 抗美援朝
第五章 政治运动第一节 抗美援朝 垦区从1950年开始,进行了多次政治运动。创建较早的农场经历了抗美援朝,肃反、审干等运动,直至“文化大革命”运动。其他各场从1958年开始,均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大革命”等运动。这些运动波及面很大,对生产和生活影响也很大。...
第二节 肃反、审干
第二节 肃反、审干 1955年8月4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下发了《关于贯彻中央“关于开展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的计划》,根据中央“提高警惕,肃清一切特务分子;防止偏差,不冤枉一个好人”的方针,开展“揭发与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斗争。并结合进行审查干部的工作。 1956年6月,...
第三节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第三节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1958年到1960年,垦区各农场紧跟全国形势,进行了持续三年的“大跃进”。动员了大批劳力,日夜奋战,企图在三年内工业、农业都获得高产,使人民过着“组织军事化、劳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生活。在农业方面实行土地深翻,有的竞深翻至一米甚至1....
第四节 反右、反右倾
第四节 反右、反右倾 垦区的“反对右派分子猖狂进攻”(简称“反右”)的斗争,比全国各地进行得较晚,历时较短,但斗争也很激烈。1957年11月,二九一农场在肃反运动结束后,即开展了整风反右斗争。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厅长方定晨率领工作组到农场指导工作,开始发动群众,以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方式...
第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
第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 垦区各农场的社会主义教育(简称“社教”)运动开展的时间先后不同。双鸭山,二九一、五九七等农场于1963年冬季即开始布置;曙光、北兴农场开始于1964年;友谊、八五二、八五三等农场于1965年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八届十中全会的精神,进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育...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全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北京开始爆发。垦区各农场的机关和学校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传播的消息,也先后贴出大字报,声讨“三家村”。随后,学生上街宣传“破四旧,立四新”,并逐渐付诸行动,到机关、商店、图书馆等处,砸烂、焚烧“封、资、修”的图...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四编 文化第一章 教育第一节 机构沿革 垦区各场的教育工作,初期归所在地的市、县教育局领导,场内由宣传科(宣传部)管理。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成立后,各场的教育工作由所在市,县的教育局和东北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双重领导。场内仍由宣传部门管理。有的农场曾设过文教办公室,但不久又撤销,仍归...
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一、农场创建时期的教育 垦区的教育事业是随着农垦事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948年,双鸭山农场的前身集贤县公营农场即开始办学,当时只有一名教师,10余名学生。至五十年代初期,除双鸭山农场正式建立了小学外,曙光农场、北兴农场等场的前身农场也先后成立了第一...
第三节 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节 教师队伍建设 各场在创建时期,职工子弟较少,办学规模也较小。教师由所在地教育管理部门推荐或在场内转业、复员官兵中选拔。由于农垦事业的发展,职工队伍迅速扩大,职工子弟数骤增,学校和学生数也猛增,需要更多的教师。五十年代末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开始充实教师队伍,但教师主要是在职工中选拔...
«
1
2
...
14186
14187
14188
14189
14190
14191
14192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