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经济作物
第五节 经济作物 伊春的经济作物生产主要是黄烟和甜菜。1949年,经济作物生产面积210亩,林区开发初期,林中草地多见毒蛇、蚊蝇,居民大都在宅前屋后及部分农田里种植一些黄烟加以防范。而后,黄烟种植面积为之加大,生产加快,每年1000亩以上,最多时达几千亩之多。50年代初,本市北部的乌伊岭地区曾种植...
第六节 蔬菜
第六节 蔬菜 一、生产规模及产量 1948年前,南岔、带岭等地的部分农户种植少量蔬菜。随着大批民工进入林区开发建设,开始了以自食为目的的蔬菜生产。1949年,蔬菜生产面积1200亩,亩均产434公斤,总产52万公斤。1952年,生产面积增加到4260亩。此间,栽培手段落后,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量...
第七节 种子
第七节 种子 一、种子繁育 50年代,农业所需的种子均由外地大调大运。常出现贪青晚熟。农业部门在中央“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调剂”的“四自一辅”方针指导下,从1959年始,进行玉米、大豆、小麦、谷子等引种试种,1959~1972年,共繁育各种粮豆优良种子258.75万公斤。解决当时粮豆生产...
第八节 农田肥料
第八节 农田肥料 伊春农田土质大部分是草甸土,自然肥力高。解放前很少施粪肥,不注意粪肥建设。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广大农民开始施肥,但在很长时间里,各家积存的人、畜粪肥,只是施在房前屋后的田园里,忽视对中远郊区的施肥。当时造肥主要是堆肥、沤肥、压绿肥。1954年,随着农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九节 病虫草害防治
第九节 病虫草害防治 一、病虫草害种类 伊春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分为病害、虫害、鼠害以及杂草。 病害主要有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大豆灰斑病、小麦赤霉病、禾谷类黑惠病、黄瓜霜霉病、黄瓜病毒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蕃茄灰霉病、茄子黄萎病、青椒烧病、白菜黑白斑病等。 虫害主要有蝼蛄、地老虎、金...
第十节 栽培技术
第十节 栽培技术 解放前,伊春除南岔、浩良河种植旱田外,境内少有种植业,农作物栽培技术比较落后,春播整地多不细,有的茬子不刨不搂就播种,中耕多先锄草后趟地,一般铲2遍趟2遍,有的铲1遍趟2犁,草荒地经常出现。 解放后,种植蔬菜和饲料(大田)多为大垄(垄底67厘米左右)耕作,白籽下地(不拌药、不上...
第一节 畜禽生产
第三章 畜牧业第一节 畜禽生产 开发初期,伊春有少数人饲养牛马,为了冬季林业倒套子,夏季出河,个人耕地或闲余时间运输。1949年,伊春镇仅有大牲畜583匹(头),其中牛285头、马286匹、骡12匹、生猪1890头、山绵羊30只。到1954年家畜家禽的饲养量大幅度增长,共饲养牲畜7947匹(头),...
第二节 畜禽品种及饲养
第二节 畜禽品种及饲养 本市畜牧业生产体系形成于1957年。为改良当地畜禽品种相继从安达、甘南、克山、绥化、勃利、嫩江、哈尔滨及新疆等地引进一大批优良种畜。引进的种马有苏联纯种重型种马阿尔登,苏重輓和乘輓兼用型卡巴金,奥洛夫及骑乘用世界名优速步马顿河和新疆伊犁马;引进的种牛主要是秦川牛、山河牛、南...
第三节 良种培育
第三节 良种培育 一、马 1964年,在本市红光农场成立了第一个马匹人工授精站,有2名专业技术人员(1名助手)。有阿尔登、苏重輓种公马各1匹,有较完整的配种器械设备。至1966年,改良当地马71匹,获得一代改良马驹33匹。 1966年10月,市种马场从新疆伊犁哈萨克特克斯种马场引进良种马50匹...
第四节 畜禽疫病及防治
第四节 畜禽疫病及防治 一、牛羊 1951年,浩良河、晨明及大丰、西林、伊春、双子河曾流行牛、羊口蹄疫(全省同时流行)。经全区总动员,用了1年的时间扑灭。此病系从外地传入,牛、羊共感染口蹄疾病386头(只),牛死亡27头、羊76只。 1954年春,在南岔的梧桐,木曾村暴发了牛肺疫,发病340头...
第五节 草场
第五节 草场 1983年,畜牧、区划、农业等部门53名技术人员在省畜牧局草原处及双城牧校师生指导帮助下,对伊春境内的重点草山、草坡进行调查。确定全市5610万亩总面积中有325.09万亩的草原资源。 一、草原类型 丘状沼泽类 有27.14万亩,占草场总面积8.35%。一组为沼泽土根茎沙草组,主...
第四章 渔业
第四章 渔业 林区开发初期,人烟稀少,江河多鱼,民间捕捞手段简陋。渔网系由棉麻制成,捕鱼多用“亮子”、“迷魂阵”、“花篮子”等法。其时,只捕捞而不养殖。 随着林区建设,民间捕捞工具、方式多有变化。棉麻网由尼龙胶丝网取代,“亮子”等由趟网、张网代替。与此同时,捕捞与养殖相结合,逐渐形成以养为主,以...
第一节 水产养殖
第一节 水产养殖 1959年,乌马河区在锦山四队和河北农场建鱼池2处,面积80亩,投放鱼苗94万尾,进行人工养殖实验,因缺乏经验而失败。1963年,伊春区在原广播电台发射塔北侧修建人工鱼池(俗称老鱼池)80亩。春天投放从外地引进的鲤、鲫、草、链鱼苗,进行人工养殖实验。整个60年代,名为“人工养鱼”...
第二节 渔政管理
第二节 渔政管理 50年代,在伊春市商业局内设置水产蚕业科,开始渔政管理。1973年,水产业务从市商业局划归市供销社管理,并在市水产公司内设生产股,负责生产、技术推广,渔政管理。1979年,经省编委批准在市、县分别成立水产技术推广站,渔政工作由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人员兼管。1980年,经由政府批准嘉荫...
第五章 农业机械
第五章 农业机械 1949~1957年,林区建设初期农业比重很少,除企办农业使用马拉犁、双轮双铧犁开荒种地外,其余农户均使用锹、镐开荒。随着林区农业合作化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步犁代替了锹镐、马拉播种机替代了手工播种。 1958年,伊春市始有1台东方红-54拖拉机,并组建了第一个机耕队。同时引进了...
«
1
2
...
8956
8957
8958
8959
8960
8961
8962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