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职工教育
第二节 职工教育 七台河市职工教育起步较晚,建国初由勃利县教育科所管。1960年七台河勃利煤矿筹备处成立后,为解决矿工技术力量不足,当年成立技术工人学校(业余),开设采煤、机电、车工、钳工、电工、木工、瓦工7个班,200名学员。1962年技工校停办,建立工人干校,同年东北工学院勃利函授站成立。 ...
第一节 聋哑人教育
第五章 特殊教育第一节 聋哑人教育 七台河市聋哑学校始建于1975年11月5日。校址在第四小学院内,校舍为3间66平方米草坯房,其中:一间半做教室,一间半是办公室。建校当年招收一个教学班,11名学生,3名教师。仅有6套桌、凳、两套办公桌和十分简易的教学设备。学制为8年。招生范围是七台河市属城、乡8...
第二节 少数民族教育
第二节 少数民族教育 七台河镇红旗公社于1964年设红鲜朝鲜族村。1965年七台河变为特区后,为适应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于1966年成立一所朝鲜小学,当年招生10名,教师1名。属于村办学校,费用由生产大队“公益金”中支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少数民族教育有了较快发展。1985年末,有学生...
第一节 队伍
第六章 教师第一节 队伍 1946年七台河只有一所小学,2名教师。 1947年发展到4所小学,共有教师4名。 1948年发展到10所小学,有教师13名。 1960年有教师177名,其中:中学教师19名,小学教师158名。 1962年有中、小学教师355名,其中,中学教师50名,小学教师30...
第二节 师资
第二节 师资 1945年解放后,教育刚刚兴起。1948年发展到10所小学、13名教师,大部分是读过私塾和国民优级毕业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先后通过简师、初师和培训等形式,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同时,国家又逐年分配一批师范毕业生...
第三节 培训
第三节 培训 新中国建立后,为发展教育事业,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建国前,1947年在勃利“联中”建立师范班,招收40名学生。1956年秋,勃利县创办师范学校,当年招收初师6个班,学制三年,简师4个班,学制一年。每班50名,共招生600名。到1965年9年间,共培养教师1600名。其...
第四节 待遇
第四节 待遇 解放前,教师靠微薄的工资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1945年解放初期享受供给制,主要每年供给衣服、鞋帽,每天一斤半粮,二钱盐、油,3—5角钱的津贴费,农村教师给代耕地。1948年七台河区政府每月付给小学教师二斗玉米(每斗60斤),二立方尺木柈(将二尺一寸长的木柈垛成一丈长,五尺高)。 1...
第一节 教学研究
第七章 教学第一节 教学研究 建国后,学校的教研工作由中心校教导主任负责。教研活动主要是搞观摩教学。一学期高低年级各搞3—4次,其内容重点研究复式教学。60年代则主要研究教材教法,以学年为单位,推选业务尖子为学年组的教师讲授教材教法,然后集体备课,制定一学期的教学计划。 1965年成立七台河特区...
第二节 教学方法
第二节 教学方法 民国时期,小学实行“注入式”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解放后提倡读、背、注重讲解,一般按引起动机、决定目的进行课堂教学。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巩固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巩固知识、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第三节 教学改革
第三节 教学改革 一、学制改革 七台河市教育学制的改革均按教育部颁发的不同时期的学制体系进行改革。“文化大革命”前,试行九年一贯制,并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文理分科,试行十年一贯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一律为六年一贯制,中学实行二、二分段制。 自国家恢复高考...
第四节 教学设备
第四节 教学设备 1946年,党领导创办的第一所小学,仅有校舍和从伪满学校遗留下来的几十张桌凳。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社、队普遍办起了学校。到1965年建立特区时,校舍达150间,面积达7500平方米。绝大部分是坯草结构。教学设备也只有桌凳和必备的教学用具。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
第一节 机构
第八章 教育行政第一节 机构 1964年以前,七台河教育工作归勃利县文教科管辖。1965年7月,七台河特区(政企合一)成立文教卫生处,下设教育、文化、职工培训、卫生、计财等5个组。 1973年1月13日,政企分开,撤销文教卫生处,成立七台河市文教局。 1975年9月,文化、教育分开,成立七台河...
第二节 经费
第二节 经费 解放后,教育经费统由国家承担,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50年代七台河教育经费由勃利县文教科按每名教师每月3.5元拨给中心校,作为办公费,不足部分由各村政府补助。每个学生收1.5元学杂费,由中心校统一使用。 1960年至1964年间,除按规定拨给办公费、收缴学杂费外,各中、小学为解...
第三节 勤工俭学
第三节 勤工俭学 建国前,靠自己动手修建校舍,维修桌凳,砍柴种菜,办教育事业。 建国后,各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学校办起了校办工厂、农场,补充部分办学经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勤工俭学真正步入了正规,各中、小学陆续办起了工厂、农场,并取得了可观的收入,成为教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
篇下序
第二十五篇 体育篇下序 七台河市体育运动经历了由业余到专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历程。 建国前,体育活动处于自发阶段。活动项目只有掰腕子、摔跤、拔大葱、投石头、踢毽子、跳格、游泳、爬树、打弹弓、藏猫儿、放爬犁、打滑出溜、堆雪人、老鹰抓小鸡等。活动场所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校舍左右。 1958...
«
1
2
...
9013
9014
9015
9016
9017
9018
9019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