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乡镇政权
第五节 乡镇政权 民国时期,基层政权称甲,当时全县共有14个甲,每个甲设甲长、文牍、跑排(杂32)等2—3人。 伪满时期,开始沿用甲长制度。1937年基层政权由甲改村。1940年,全县有1街(勃利街),8村(集贤、大四站、倭肯、杏树、八家子、青龙山、小五站、七台河村),街村办事机构称公所,设置街...
第六节 施政略述
第六节 施政略述 1918年(民国7年),勃利始建三等县,一切政务由县知事统管。至1931年(民国20年),县长指数一直是1人。第一任县知事姚鸿钧到职后,四处奔波,忙于清匪建政、拓荒筑路,由于匪患县公署两次被捣毁、三次搬迁,至1924年(民国13年)县公署各项工作步入正常、开始兴办公益事业,筹办教...
第一节 机构
第三章 人民政协第一节 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勃利县委员会(简称县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勃利县政协成立于1959年2月19日。当时设秘书1人负责常务工作,与县工商联合署办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政协被迫停止活动。 1980年恢复政协组织只设秘书。 1984年...
第二节 全体委员会议
第二节 全体委员会议 县政协第一届全体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于1959年2月19日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妇联、工会、供销社、文化、教育、卫生医药、科技、新闻、工商、民族、宗教、工人、农民、华侨、民主人士以及特邀人士等63名。会上选出主席高岱、副主席刘文山、张万峰、吴昨非、田谷春、李世...
第三节 重要活动
第三节 重要活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勃利县委员会,自1980年恢复以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活动。 为提高资政督政的能力,县政协坚持经常性的理论学习,将140名委员组成10个学习小组和1个中心学习组,定期进行学习和交流经验,举行政协理论研讨会。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
第一节 支援战争
第十一篇 民政第一章 拥军支前第一节 支援战争 支援解放战争 1945年,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后,为了消灭土匪武装和大规模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队,中心县委书记陈郁号召全县人民:“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必须完成什么”。“我们要选最好的兵,用最好的粮食支援前线”。广大青年,纷纷参军上前线。 1945...
第二节 拥军优属
第二节 拥军优属 1947年开始,全县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举行军政、军民联欢会、座谈会,给解放军、志愿军写慰问信,赠送慰问品,给军烈属、革命残废军人挂光荣灯,赠送年节食品、贺年信、年画、对联,帮助搞卫生、忙年活,大年初一组织秧歌队给烈军属、革命残废军人拜年,送光荣匾、光荣旗或军人立功喜报。195...
第一节 抚恤
第二章 优抚安置第一节 抚恤 根据国家有关抚恤规定,1981年前,抚恤工作分牺牲抚恤和病故抚恤两项;以后分革命烈士抚恤、因公牺牲抚恤、病故抚恤3项。1952年前发放抚恤粮,后改发抚恤金。并发给《革命烈士证明书》,《革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革命军人病故证明书》和《革命工作人员因公牺牲证明书》。 ...
第二节 优待
第二节 优待 定期定量补助1961年前,国家对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采取临时补助的办法。1962年。根据省《关于对农村优抚对象实行定期定量补助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对重点对象实行国家定期定量补助。定期定量补助对象:一是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孤老烈属,病故、失踪军人家属;二是烈士、病故和失踪军人的遗孤及其虽...
第三节 安置
第三节 安置 1949年前,全县共接收安置复员军人1100人。1950年开始建立复员军人安置机构。到1956年共接收安置复员转业军人3248人。对城镇复员转业军人按归口安置的原则,随到随安置。对农村复员军人安置,没有土地的分给土地,没有住房的分给房子,有疾病伤痛的政府给予治疗或补助。1955年4月...
第一节 烈士陵园
第三章 褒扬烈士第一节 烈士陵园 勃利原建河西革命烈士陵园、西山革命烈士陵园两处。1986年春,将河西革命烈士陵园迁并到西山革命烈士陵园一起。 1945年“八·一五”解放后,在县城西街碾子河西岸,勃利县修建120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一处。安葬抗联烈士,有墓100座,取名“抗联烈士陵园”。1946年...
第二节 烈士纪念碑(塔)
第二节 烈士纪念碑(塔) 1946年7月7日,在河西烈士陵园内修建烈士纪念塔一座,1959年翻新重建,重建的水泥砖结构比原建的更雄伟壮观,塔高12米,底座宽2.5米,正面和后面分别雕刻着“烈士纪念塔”5个大字,东西两侧分别雕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为国捐躯浩气长存”16个大字。塔顶四面镶嵌着4...
第三节 纪念标志
第三节 纪念标志 1985年春,县政府决定为抗日联军团级以上6位烈士,在他们的牺牲地建立永久性纪念标志。标志造型庄重简朴,水泥或石头结构,露出地面高1米—1.5米,宽40—60厘米。6位烈士是:1935年6月牺牲在小五站乡马鞍山的抗联第四军政治部主任何忠国;1935年9月牺牲在缸窑沟的抗联第四军一...
第四节 苏联红军烈士陵园
第四节 苏联红军烈士陵园 苏联红军烈士陵园,建于1945年10月,位于县城碾子河大桥东,县人民政府门前。占地面积1962.5平方米。园内有混凝土结构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烈士纪念塔1座。塔高18米,系县级保护等级。烈士墓4座,塔后2座,安葬两名军官;塔的左右两侧各合葬一座。南侧合葬18人,北侧合葬64人...
第五节 人民吊祭烈士活动
第五节 人民吊祭烈士活动 革命先烈为国捐躯,浩气长存。为了缅怀先烈,继承革命遗志,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每年在清明节时,各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工厂、商店、学校的广大干部、军人、职工和学生,身着整洁服装,打着红旗,成群结队,纷纷到烈士陵园、墓地敬献花圈,进行凭吊,祭扫活动。特别是各级共青团组织...
«
1
2
...
9321
9322
9323
9324
9325
9326
932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