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铁路
第三节 铁路 日本侵略虎林之后,按计划修筑了林口至虎头的铁路,名日林虎线。从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开工,先修林口到密山的一段。康德3年(1936年)6月30日竣工,7月1日开始营业。 第二段修密山到虎头的铁路。1935年1月下旬实地测量完毕,立即着手设计,2月中旬进行了工程投标,确定了承包者...
第一节 机构
第二章 邮电第一节 机构 一、清代邮政机构 宣统二年(1910年)十一月初一,设文报马拨,传递文件信件。由东向西。设马栈(驿站)4处,马勇8名,向密山府递送文报。属呢玛厅游巡队编制,统一由厅署开支。 二、民国时期邮电机构 虎林邮政局 民国3年(1914年)5月15日,撤销驿站改为邮政,设立虎...
第二节 邮政
第二节 邮政 一、网络 (一)网点 民国时期,民国4年(1915年)仅虎林县城(虎头)一个邮政点,即虎林县邮政分局。至民国16年(1927年)在黑嘴子(今虎林县城)私人烧锅“德盛泉”设了一个代办点。 东北沦陷后,开始是两个点。到伪满康德5年(1938年)7月,伪虎林县公署搬迁后,发展到4个点...
第三节 电信
第三节 电信 一、网点 (一)电报网点 民国时期,自民国17年(1928年)只有虎林电报局。 伪满时期,分设虎林、虎头两个电报电话局。 建国前后,开始是县局用话传电报。1949年开始有报务员1人。各支局、所建立后,电报网点逐渐下通。东方红支局1971年开办了人工电报,1981年开办电传电报...
第四节 企业管理
第四节 企业管理 1946年1月至1948年4月30日,虎林县地方电话局收入如数交县政府,费用全由县政府的预决算经费开支。 1948年5月1日成立邮电局归省局管理后,即做为省局的报帐单位。发生的各项收入款,足数上缴省邮电管理局。支出部分,大部分由省局核发实物,少量支出单据由省核销。县局只记收付帐...
编下序
第七编 城乡建设编下序 虎林县设治之初始形成市镇与村落。市镇如大屯,村落住户星散。房屋建筑草木土结构,三间屋,对面炕,不少的户还住着原始的“马架子”,县署办公也是草木结构的土房。1920年后,县城、安乐镇、独木河的商户及县城小学、少数富有人的住宅开始建木头克的两层楼房,墙壁抹泥刷灰。上盖白瓦楞铁,...
第一节 虎林镇建设
第一章 城镇建设第一节 虎林镇建设 一、街道建设 解放前,虎林镇是一个才建20余年的小城镇。镇内的街道由现在的解放路、建设路、爱民路、中心街、邮政街、市场街组成,以现在的解放路为主要街道。全镇道路总长度约8公里,路面面积约8万平方米。现解放桥桥位原设有小木桥1座。只供行人和马车通行,不能承载机动...
第二节 东方红镇建设
第二节 东方红镇建设 一、街道建设 1968年东方红林业局迁到现驻地后,企事业单位和居民随之增多,初步形成5条主要道路,这5条道路的名称和长度为:迎宾路1600米、东方红路725米、新华路1945米、站前路1300米、红旗路1560米。 这5条道路的路面均为宽8米的砂石路面,后因东方红镇地区的...
第三节 迎春镇建设
第三节 迎春镇建设 一、街道建设 建镇初期,镇内只有5条街道,其中两条南北路,3条东西路,路面很窄,车辆过后尘土飞扬。 至1985年,镇内道路有6条,其中南北方向3条,东西方向3条,总长度为8.1公里,总面积为98400平方米,均为砂石路。第一条是主要干道,北起八五四农场场部,南至迎南机械厂,...
第四节 虎头镇建设
第四节 虎头镇建设 一、街道建设 据档案记载:宣统一年(1910年)县治(今虎头)本在江滩山麓之间,五步一沟,十步一壕,并无车马大道,阴雨徒步难行,十一月在北岗上另放城基,招集商民建房设肆。 1939年,日军为达侵略目的,招集大批劳工,在虎头全面修筑简易砂石公路,城道干线分别与通向密山和小木河...
第五节 杨岗镇建设
第五节 杨岗镇建设 一、街道建设 1985年建镇,建镇前,方虎公路横穿杨岗镇区,并两次经过镇区铁路,这段路又是杨岗镇的主街道,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于是,改成方虎公路在镇北取直。是年,镇政府对该路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取直了镇内街道1.5公里,推倒房屋14栋,拆掉厦子13个。 1982年...
第一节 房屋建设
第二章 乡村建设第一节 房屋建设 1949年前,县内农村住房都是土草木结构的,有的还住马架子。建国后,农村有了卫生院或卫生所、供销社、社队办公室等公共建筑,1958年后农业机械化有了发展,兴建了农机库、工具棚、仓库和铁木、粮米加工厂等生产用房。另外各乡村还兴建了学校、托儿所、俱乐部等文教设施。19...
第二节 道路建设
第二节 道路建设 建国前,全县农村多数是土路,有的是“泥水路”(即晴天是泥,雨天是水)。建国后各村屯开始修建道路,但没有统一规划也没修成几条象样的路。1979年以后,特别是开展“文明村”建设以来,各村屯都修建了砂土路,路两旁都植上了树。1985年止,全县乡村主要道路207.9公里。
第三节 给水建设
第三节 给水建设 解放前,农村吃小井水或河水。 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农村是用地表水,一个屯用一眼或几眼大井,井身是用木板做成正六边形凹木装的,进入70年代有私人在室内打井的,有手压井、陶瓷管井或水泥管井等。 1980年伟光乡太平村首先实现自来水化,1982年伟光乡在全县农村率先实现自来水化,全...
第一节 技术与施工
第三章 建筑业第一节 技术与施工 解放初期到1957年虎林县没有专业建筑队伍,没有专业设计人员,施工工具也极为简单,因为几乎全是土木结构的草房。 1958年到1962年,虎林来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一部分是部队转业来的和打成“右”派下放来的。一部分是建工学校毕业分配来的。当时正处于“大跃进”年...
«
1
2
...
9408
9409
9410
9411
9412
9413
941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