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其他国家领事馆
一、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设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月21日。馆址在南岗大直街(192 8年时门牌号为65号)。首任领事为费希尔(F·D·Fisher),1921年12月15日领事馆升格为 总领事馆③(③黑龙江省档案馆158—1—23号。)。 美国总领事...
第二章 外国侨民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中东铁路全面开工后,随着筑路及城市建设的展开,首先是 俄国人,接着便是日本人及其他西方各国人,陆续来到哈尔滨,并逐渐扩展到中东铁路沿线 各地和黑龙江地区的腹地。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随着国际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黑龙江 省境内侨居的外国人,不时增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第一节 侨 民
一、俄国、苏联侨民 黑龙江省境内俄国侨民的形成及其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即从1898年(清光绪 二十四年)中东铁路开筑,至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为第一个时期;1945年8月至19 85年末为第二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898年至1...
第二节 侨民社团
本世纪初,外国侨民大量进入黑龙江地区后,为了保持他们的特权,除依靠本国使领馆 外,人数较多的侨民还纷纷组建自己的侨民组织和各种带有政治色彩的团体,多时达几十个 。新中国成立后,各国侨民在中国虽已无特权可言,但仍有些侨民组织延续下来,共有19个 之多①(①黑龙江省档案馆1581332号;158—1...
第三节 侨民宗教信仰
外国侨民进入黑龙江省的同时,也把他们信仰的宗教带到了居留地。在一个时期内,外 国侨民人数众多,其所属民族与隶属的国籍也极为复杂。他们所信仰的宗教教派之多,教堂 数量之大,都是全国其他各省所罕见的。有的国家的侨民,并非一个民族构成,他们的宗教 信仰不同;即使同一个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这...
第四节 侨民文教及福利设施
外国侨民进入黑龙江地区以后,由于各国侨民在语言、信仰和风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为了满足本国侨民社会生活的需要,各自纷纷开办各种文化、教育及其它社会福利事业。 同时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他们国家的利益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设施有的停办,有的由中国地方政府接管,有的虽然在形...
第五节 迁 侨
基于历史原因,黑龙江省外侨较多。在1954年进行外侨登记以前,没有精确的统计,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总数当不少于55000人(1948年时仅哈尔滨市就有27个国家 的外侨36021人)。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国侨民数量逐年减少,主要是有关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 动员其...
第三章 外国资产
本世纪初,俄人进入中国东北的目的,在于通过先掌握经济命脉的办法,最后吞并东北 。俄人除大力经营中东铁路以外,还鼓励私人在中国东北投资。由于《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 》及《附约》的签订,清政府在东北开埠16处(黑龙江省开埠3处即哈尔滨、齐齐哈尔、满洲 里),于是以经济为先导,各国势力大举进入黑龙江地区...
第一节 侨民银行
黑龙江地区境内外国银行出现的第一家是华俄道胜银行,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7月 ,在哈尔滨香坊成立①( ①华俄道胜银行成立于1895年,总行设于俄国彼得堡,成立时资本 共600万卢布,其中俄资占3/8,法资占5/8。1896年在俄国拉拢下,中国出资500万两库平 银入股,按当时比价折算,合7...
第二节 侨民工商业
伴随着中东铁路建筑工程的开始,外国资本陆续进入黑龙江地区。1898年(清光绪二十 四年)8月,第一家俄资商店鲁西阿尔商铺在香坊开业。同年10月,俄资波波夫兄弟商会也在 哈尔滨开办,专事供应铁路木材。在以后短短的几年中,外国工商企业较快地在哈尔滨先后 开办,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东铁路全...
第三节 侨民房地产
外国人在黑龙江地区境内占有土地,始于东省铁路的修筑,俄国根据《合办东省铁路公 司合同》第六款,在铁路经过的地区,可以无偿地占用公有地,并以极低的价格,征购私人 土地。仅东西两线共占有土地18.2万垧(当时的垧约为7083.9平方米),远远超出铁路的 实际需要。使用期限为80年,不缴任何租税。中东...
第四章 外国人墓地及纪念碑
本世纪初,随着外国人大批迁入黑龙江地区,很快就在哈尔滨市及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出 现了许多外国人墓地。外国人较集中的地方,如绥芬河、横道河子、亚布力、安达等地,几 乎都有外国人墓地。哈尔滨市,虽然经过许多变迁,但截至1958年5月,市区内,仍有外国人 墓地4处,共埋葬外国死者5.2万多,占地40多万...
第一节 侨民墓地
一、东正教墓地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海参崴东正教司祭茹拉夫斯基在哈尔滨修建香坊尼古拉教堂 后不久,中东铁路工程局就在哈尔滨道里高士街(今高谊街一带)圈定了墓地,以埋葬死去 的俄国筑路人员。此后不久,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这个墓地便被废弃。1902年(清光绪二 十八年)又在新市街(今...
第二节 苏军烈士纪念碑及苏军墓地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本帝国主义宣战,至同年9月9日战斗结束。在这场战争中,苏 军战死8219人。 为了纪念对日战争的胜利和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苏联官兵,苏军在黑龙江省境内各地修 建了许多纪念碑(塔)和烈士墓。 这些建筑物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纪念苏联红军对日作战胜...
第三节 侨民墓地迁移
为了适应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及维护市民健康的需要,1958年3月18日,哈尔滨市人 民委员会决定限期迁出哈尔滨市内所有的中国人、外国人的墓地。5月7日,哈尔滨市人民委 员会将此事以通告形式在报纸上发表,要求于同年6月末以前将市内16个墓地上的209000个坟 墓,由墓主迁出。逾期不迁者,由政府...
«
1
2
...
3611
3612
3613
3614
3615
3616
3617
...
17821
17822
»